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山塘沿河民居一隅
根据《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第十七条:“苏州 古城的保护范围为外城河以内区域、山塘线、上塘线、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寺片。”山塘街即为山塘线,是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规划用地136.75公顷,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70%以上。
从水路上看,枕河人家:山塘街河逶迤平行,绵延七里。山塘河东段水面幽深宁静,民居临水构筑,水流侵蚀的木桩上支撑着水榭水阁,这才是真正的枕河人家,各种河埠石级依次掠出水面。西段水面疏朗宽阔,夹岸花木扶疏,绿树浓荫。古桥或高或低、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形态各异。
从陆路上看,传统老街:沿街两侧大多数是晚清至民国年间的建筑,单门面就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雀宿檐门等多种式样。至今仍居住着大量原住民,洗衣用井水,夏天摇蒲扇,冬天晒太阳,过着“低碳”生活,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逢七月卅日地藏王生日,家家门前烧“狗屎香”,七里长街星星点点,为他处所无。
从历史风貌上看,底蕴深厚:以通贵桥为节点,此处近阊门,商贸繁荣,人流如潮;以星桥为节点,此处民居密集,最能体现市民生活的原生态;以桐桥为节点,此处曾是山塘街最负盛名处,清代顾禄记载山塘街的专著《桐桥倚棹录》以“桐桥”代指山塘;以半塘为节点,此处古迹丛列,史载不少传奇;以普济桥为节点,此处名贤有葛成、五义士、周忱、李延龄、陈明智等;以青山绿水桥为节点,此处近郊野,垂杨碧波,水阔人稀。以虎丘为节点,此处千古名胜地。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