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通贵桥
山塘街、河平行,保存着原有历史格局,文保单位、控保建筑、历史建筑保存完好,沿街建筑绝大多数都是一层或两层的传统建筑。清代《姑苏繁华图》和《虎丘山塘图》对山塘的风貌、格局甚至建筑细部都有完整描绘,《虎阜志》、《清嘉录》、《桐桥倚棹录》等文献对山塘文化、风俗均有专门记载。葛成反税监、苏州市民反魏忠贤、南社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曾发生于此。
山塘各类文物古迹众多。现保存名人宅第、会馆、戏台、牌坊、寺庙、祠堂、园林、名墓、古桥等几十处。其中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
山塘历史上有许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政治方面:明天启六年(1626年),苏州上万人聚集,反魏阉残害忠良,后来五人慷慨就义,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市民抗暴斗争,复社领袖张溥作《五人墓碑记》亦成为千古名篇。五人墓在山塘街775号,现属于江苏省级文保单位。据乾隆《苏州府志》:“明天启年逆阉煽恶,戕害忠良,时周忠介公顺昌以抗矫诏被逮,五人公愤,奋击缇骑至毙。巡抚毛一鹭请戳于市。士大夫哀之,捐金得首,合其尸,敛葬于此。”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织工葛成率领数千人反税监孙隆的斗争是我国最早的织工斗争。葛成墓在山塘街775号,现属于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乾隆《苏州府志》:“葛贤初名成,万历二十九年内监孙隆私设税务,成倡众击所委,税由是止,人呼为葛将军,郡守改其名曰贤,系狱十余年,遇赦得释。高五人之风,庐于墓侧,卒葬其旁。”
1909年11月13日陈去病、柳亚子等17人雅集山塘街张国维祠,成立南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当时柳亚子高兴地说:“三百年无此盛事也。”2009年在民革中央的支持下,中国南社纪念馆在山塘街800号张国维祠建立。
经济方面:清代乾隆二年的“永禁虎丘染坊碑记”是中国最早的环保禁令。此碑现嵌在山塘街侧虎丘头山门壁间。苏州丝织业发达,当时山塘沿河纷纷开设染坊,原来“缘堤花市,红紫芳菲”,以致“满河青红黑紫,不堪饮啜”,“居民啼饥疾痛,无不抱愤兴嗟”,而“虎丘又为天下名山”,于是联名上诉,苏州知府顺应民意,下令永禁在此开设染坊。
山塘河上的通贵桥、星桥、西山庙桥孔内至今仍都刻有“放生官河”四个大字。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立石永禁在山塘河及其支流网捕鱼虾,成为我国最早的水中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文化和社会方面:元僧善继刺血书写的十万字《华严经》是名人题跋最多的一部血经。原藏山塘街龙寿山房内,现移西园寺保存。元僧善继发宏愿,舍身写经,历时一年又七个月刺血写成《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从十指端刺出鲜血,盛于清净器中,“蘸以霜毫,志心缮写,满八十卷”,计十万字。明大学士宋濂题《半塘寺血书华严经序赞》,记述其前因后果。后面附有400多名人的题跋。
叶天士是我国温病学说的奠基人,其故居在山塘街渡僧桥下塘48号,现属于市控制保护建筑。
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苏州普济堂收养流离失所的老贫病残之人,是我国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普济堂在山塘普济桥下塘,现为苏州市社会福利院,院内仍有古碑刻6块。据清陆肇域、任兆麟《虎阜志》卷四普济堂条,当时“郡人陈明智、顾龙等募建,以收养病民,供给衣食药饵,略如京师堂制。五十五年圣祖仁皇帝赐香岩普济匾额。”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