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样东西,它可以记录我们的生活变化,还可以让村民们又哭又笑,那它一定就是电影。我这一辈子,离不开电影。”近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开展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电影周活动上,农村电影放映员郭建华深情地诉说着她的故事,今年73岁的她已经在乡村放了近50年的电影。
今年,这场扎根乡土的电影盛会迎来了第8个春秋,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当镜头对准田间地头时,电影不再只是娱乐方式,而是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鲜活档案、凝聚乡土情感的温暖纽带。
活动现场,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等单位的代表与数千名村民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一场属于劳动者的庆典,完成一次电影与乡土中国的深情对话。
光影映乡土,让电影从泥土里“长”出来
步入乡村电影周的展映区,一幅幅电影海报吸引了周边村民:不论是《回农村干大事》里青年创业者的坚毅眼神,或是《野马部落》中的辽阔草原,画面中熟悉的劳作场景与鲜活的乡土人物,都瞬间拉近了银幕与乡村生活的距离,这些作品像一扇扇通向乡土中国的窗口,期待着被更多观众打开。
“农村的面貌是美丽的、农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在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但只有真实的、有感染力的影片才能吸引不同群体的观众。”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海燕说,作为曾塑造过多个经典乡村妇女形象的艺术家,她认为唯有扎根现实,作品才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样的理念也在电影《回农村干大事》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围绕广州市增城区发展丝苗米全产业链的故事展开,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需要一代青年扎根基层的时代命题。为了拍好这部作品,导演唐健带领团队沉下身去,深入乡村肌理。“在拍摄期间,剧组团队扎根乡村,去了解农民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政府怎么调动积极性,又有哪些有志青年回来带动乡村发展。”唐健说,“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挖掘出感人的故事,才能通过画面向社会展现这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乡村题材电影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题材新颖,演员的精彩演绎也是原因之一,《野马部落》的主演之一冯海回忆起拍摄岁月,感慨道:“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自己,只有亲身体验了乡村生活才能真实呈现,真诚最能打动人心。”这种与村民同吃同住的沉浸式体验,让演员得以褪去表演的痕迹,真正融入角色之中。
文化滋养,让电影在乡村“活”起来
从单纯的娱乐方式升华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乡村电影的功能变迁见证着时代的进步。郭建华对此感触最深:“50年前看电影是一种娱乐,因为那个时候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比较贫乏,而现在看电影是一种需求。”她认为一部好电影是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弘扬正能量的文化载体,“我看到今天的活动上有那么多电影在真实记录乡村,我感到很高兴,现在的中国乡村,各个村民都是‘主角’。”
当银幕上的故事与银幕下的生活产生共鸣,电影便成为照亮乡村的文化灯塔与精神力量。在本次乡村电影周上,从创作者到亲历者,都在诉说着光影艺术带给乡村的变化。
“我参演的影片展现了草原音乐、西部民俗及漫瀚调、二人台等地方戏剧元素。”冯海热情介绍道,“除了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电影里有很多景物镜头,都展现了内蒙古壮美的景色,我认为这是一个推介家乡的好机会。”
当村民们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熟悉的乡音与习俗,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便在光影交错间油然而生。电影《预制厨神》的导演秦丽告诉记者,共有将近1000名群众演员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他们自豪地在银幕上展示着山东莱阳的农产品,用镜头记录着家乡的美景。“我们在村口支起大屏幕,邀请村民们一起来看,大家看到电影里自己的家乡那么美,村里的人那么勤劳、有智慧,都非常激动。”秦丽还特意将莱阳的梨带到电影周活动现场,邀请村民们一起品尝,为这场光影盛宴注入了一股源自土地的清新之风。
向下扎根,乡村叙事大有可为
尽管乡村电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价值,但其发展之路仍面临现实挑战。唐健坦言:“目前在整个电影市场,乡村主题的电影在票房、投资和制作规模上确实不占优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乡村电影前景黯淡,它正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孕育着强大而深沉的力量。在唐健看来:“从选材和内容上来说,农村题材有充分的挖掘空间,将来是中国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领域。”当下的中国乡村一片火热景象:产业振兴的探索、文旅融合的实践、数字乡村的建设,这些生动实践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剧本。短视频博主李赫对此深有体会:“当灵感枯竭时,只要我回到家乡,脚下踩着黑土地,就会感觉有无限灵感。”
与此同时,展示平台的拓展也为乡村电影开辟了新天地。秦丽建议:“像乡村电影周这种专门给乡村主题的电影搭建的舞台可以再多一些,我们也有更多机会和其他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相互学习。”
随着媒介变迁和传播方式变革,乡村电影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电影人的事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成为电影的参与者。当乡村故事通过银幕走向世界,乡村也将绽放出绚烂的光影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