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2日讯(记者 成琪)“自古黄金贵”,黄金因其稀有性和永恒性在古代是权力、地位、财富和宗教神圣性等的象征物。在数千年间的黄金生产、加工、使用和传播中产生的金器,既形制万千,光彩熠熠,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纽带--黄金如缕,串联起和见证着不同族群和文明的交流与融汇。

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10月22日,由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特别展览“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在首都博物馆(本馆)开展。展览以“黄金如缕,互鉴为桥”为主题,通过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中原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使用与传播,揭示金器作为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见证。

骑射武士形饰牌
首都博物馆策展人赵婧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展现了黄金从欧亚草原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商周至汉代贵族如何逐渐接受黄金饰品,形成中原与草原之间频繁互动的物质纽带。第二部分“碰撞:唐与吐蕃”呈现唐代开放包容的格局下,黄金工艺与吐蕃等西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品既有皇家气度,也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汇聚。第三部分“融合:辽宋至明 则通过辽、宋、元、明时期的精美金器,展现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逐步融合,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格局。

龙纹带钩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展览甄选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珍藏的金器精品逾170件(套),时间跨度自公元前15世纪至明代,其中全部展品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亮相,部分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它们全面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三千多年的辉煌成就。

双凤戏珠纹卷云冠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展品类型涵盖首饰、腰带饰件、车马饰、礼仪用具等,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其中,公元前15世纪-13世纪的喇叭口金饰,见证了黄金工艺从欧亚大陆西端向东传的轨迹;战国至汉代的卷曲动物纹饰牌,呈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动物纹”艺术风格;唐代金饰则展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华丽风采;而辽宋时期的金带钩与头饰,则体现了中原与北方草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这批金器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承载了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它们串联起草原与农耕文明、东西方文化的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物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说。
本次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将持续到202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