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博会观察丨从“护身符”到“发动机”版权如何撬动产业创新?

2025-10-20 16: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2025版博会观察丨从“护身符”到“发动机”版权如何撬动产业创新?

2025年10月20日 16: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成琪

版权不仅能保护作品,还能赋能行业发展。

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共1100余家单位参展,为历届最多。

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9.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7.44%,2024年著作权登记总量超过1000万件,同比增长了19.13%。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第一次跃升到了第10位。

可见,版权创新加速推动原创IP生态培育开发与转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极大增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版权+产业

万物生长都有规律,版权保护是保障内容生态生生不息的第一法则。

走进版博会的山东展厅,菏泽市巨野县的工笔牡丹花格外引人瞩目。巨野县是“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目前,巨野县已拥有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56家基层画院,书画产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众多绘画零基础的老百姓在培训下成为职业画工,走上绘画致富路。

巨野县书画院业务科科长林玥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过去,画工们最担心的事情是自己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人仿冒抄袭,辛苦的劳动换不来相应收益。近年来通过强化版权保护,显著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自实施版权登记政策以来,该县已有510余幅作品成功注册,有效遏制了作品的非法复制,促进了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画作也从单一的作品价值衍生出许多文创产品,例如牡丹瓷、牡丹丝巾和牡丹华服等几十余种,走进了千家万户。”林玥说,“去年整个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了45亿元,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达到80%,作品销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是版权激励了创作者进行创新,画工们更加敢于投入创作。”

汉服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对于同处菏泽的曹县来说,其汉服产业也经历了同样过程。曹县通过创新版权保护机制,在汉服领域实现了显著成绩。从设计人才引进、版型设计到确权实现,设立了产品研发基地,加强从研发到版权登记的保护。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盗版,提升了正版汉服市场占有率。“现在曹县汉服占有量已经占到全国汉服市场的半壁江山,超过了50%。如果没有版权保护的话,不一定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山东省菏泽市市委宣传部管理科科长秦晓锋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据悉,2023年曹县汉服的网络销售额是72.15亿元,通过版权保护,2024年汉服的网络销售额达到120亿元。2025年1到9月份,汉服的销售额是86.19亿元。版权保护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市场影响力。

在淄博展台,三个漂亮的中国传统钱袋子造型的琉璃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淄博王凯睿智琉璃有限公司综合总监胡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淄博琉璃主做的是手工琉璃,基本上都是十年二十年的老师傅手工作品,“不仅有手艺,还有创意。”之前部分原作创意被抄袭模仿,导致手工琉璃产业遭受冲击。不仅威胁到工匠们的生计,也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版权是保护工匠创意和手工艺价值的关键,有效防止了未经授权的复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价值提升提供了支撑。”胡颖说,“因为版权一旦确定之后,师傅们的创意就受到保护,此外,当我们的琉璃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因为有版权证件附在出口单上,不仅促进了中国设计的海外销售,同时还避免了文化与版权的双重流失。”

琉璃钱袋子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胡颖以钱袋子为例告诉记者,在中国人眼里,钱袋子就代表着财。虽然老琉璃的工艺技术国外也有,但我们注册了形状器型版权,他们即使有手艺,即使知道怎么做,也不能在市面上流通,想要这个产品的话,只能从中国进口。不仅提升了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正规购买渠道,促进了税收和产值的增加,还对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积极效应。

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所言,“在创意重生的过程当中,版权厥功至伟,版权使得创作者能够保持对其创作内容的控制,同时创新者有动力去寻找方法将这些内容带给新的受众和新的市场。”

版权+人工智能

本次版博会一大亮点就是人工智能的加入。机器人现场写书法、表演架子鼓、弹古琴......人工智能在重塑创作、传播和消费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署名权、所有权、获酬权的挑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版权性、权利归属、侵权责任等问题在现行版权规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如何在智能化条件下保护和运用好人类智力成果面临挑战,业界尚无共识。

机器人在表演打击乐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在本次版博会上,业界专家对这一话题也展开了讨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成式在有些领域是颠覆性的,其中在著作权领域改变了人类智力劳动创作的方式和样态,简单来说就是人机合作、人机共创是现在和未来一个大概念的世界,由此引起著作权法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智能机器是机器还是人?其次是AI生成的内容包括了文本、音乐,也就是声音、视频代码,这些东西具有一种智力成果的外观,能不能得到著作权的授权保护?

吴汉东认为,我们必须谨慎,让人工智能不仅可用,更要可控,因此他的观点是还得坚持人类作者中心主义的原则,机器参与创作,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但是不可能和人一样取得作者的权利主体地位。此外应该秉持一个谨慎的开放的立场,也就是必须让著作权法对AI生成作品以适当保护的空间,首先AI生成的作品必须具有智力成果的外观,同时要有人类作者对AI生成的内容有创作性的控制,或者是有实际性的贡献,按照美国版权政策所宣告的那样,AI纯粹生成的作品,无以版权,但是辅助性创作是可以进行版权登记的。

埃及知识产权局局长Hesham Azmi则认为,人工智能绝不应削弱人类创造力的价值,相反必须作为放大人类想象力的工具,为此应设计能够达成适当平衡的版权框架,保护创作者促进创新并确保合理使用,同时关注文化遗产在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中的使用。“我们努力使知识产权不只是一种保护体系,而是一种创造文化、一种重视原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版权不应当是技术进步的障碍,而是相反,也就是负责任创新的基础,我们面临的挑战并不是人工智能和版权能否共存,而是我们如何设计制度框架,使他们在伦理上公平的和可持续地相互补充。”

“总的说来,我以为现代著作权法在发展、要变革,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文化资源,第二个要关照现代的AI生成作品,也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有制度理性,更要有科学智慧。”吴汉东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