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方寸小剧点亮视界

2025-11-26 09:25 来源:山西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方寸小剧点亮视界

2025年11月26日 09:25   来源:山西日报
[字号 ]

  一种新的追剧方式正悄然占据人们的碎片时间。几分钟的剧集里,情节高速推进,情绪密集释放,让人欲罢不能。当这股微短剧热潮席卷而来,山西精准把握机遇,将方寸屏幕间的流量密码,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发展动能。从大汖古村因剧“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到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实现高效产能输出,一部部微短剧正打破屏幕边界,让三晋大地的古老风光与人文底蕴鲜活起来。这场小屏幕掀起的风潮,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又为山西的文旅发展开辟出哪些可能?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连日来,记者展开了采访。

小屏幕掀起新潮流

  “吃饭刷两集、睡前再来两集,不看总觉得少点什么。”11月21日,在太原工作的“95后”女生郭璐笑着总结自己的“入坑日常”,“微短剧能让我十分钟刷完三集剧情,反转八次,看得我根本停不下来!我愿意为这种‘即时快乐’买单”,郭璐说。

  从最初的“狗血小成本”,到今天的“爆款不断、评论区刷屏、播放破亿”,微短剧之风正席卷着各大平台。它们短则几十秒、长不过十五分钟,却能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冲突、带来情绪宣泄,给观众“爽感直击”。

  如今,像郭璐这样的观众越来越多,人们用碎片化的时间追着一部又一部微短剧。节奏快、反转密、代入感强,“像在用2倍速过另一种人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这波热度并非偶然。《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达6.62亿人,占短视频门类的63.7%。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元左右,超过当年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并于2027年突破1000亿元。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我的‘入坑’微短剧,”太原市民张之然告诉记者,“当小玉壶说出‘柜子里很黑,我想回家’时,那种文物流失海外的痛楚瞬间击中了我。”记者了解到,这部仅17分钟的短剧,通过“文物拟人化”的创意,让一盏玉壶的归家渴望与公众期盼文物回归的情感实现了深度共鸣,最终燃爆全网。

  “微短剧能在几十秒内构建悬念,几分钟内完成一次深刻的情感触达。”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杜磊进一步指出,微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于细微处见真章”。“它迫使创作者必须把‘金句’打磨得更锋利,把‘情绪点’设计得更密集。当一部作品能精准切中时代情绪,哪怕只有几分钟,其产生的情感冲击力与传播爆发力,足以超越许多长篇叙事。”

跟着微短剧游山西

  乘着微短剧之风,山西的文旅版图也随之焕发新活力。《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由90分钟增长至101分钟,内容消费持续升温。微短剧紧凑的叙事方式吸引大量年轻受众,也让“跟着微短剧游山西”成为文旅新趋势。

  “特地来山西打卡了娘子关瀑布和大汖古村,要不是微短剧种草,我根本不知道山西藏着这么多宝藏地标!”来自哈尔滨的游客吕潇告诉记者,自己正是因为刷到《超能萌宝》这部剧才临时决定到山西旅行,寻找短剧中的取景地打卡。

  站在大汖古村前,吕潇举着手机比对剧中画面,兴奋地说:“亲眼看到了依山而建的大汖古村,太震撼了,真不愧为‘崖壁上的建筑史诗’,随手一拍都是能发朋友圈的大片。”她还透露,已经把这些美景分享给了朋友,不少人都表示要跟着微短剧来一场山西之旅。

  “现在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体验微短剧背后的制作魅力。”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负责人李臻向记者介绍,“基地平均每天就有十个组在同时拍摄,平均7天完成一部作品。自启动以来,我们已吸引76家头部企业入驻,拍摄作品220部,上线114部全网播放量突破了40亿次”。

  记者走进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目睹了这里的高效运转。医院病房、民国街景、现代法庭等实景场馆依次排开,剧组只需轻装进驻,便能迅速投入创作。“我们配备专员全程协同管理,确保每个拍摄组像‘换频道’一样快速切换场景,同时提供全方位外部协助,让团队可以专心拍摄。”李臻说。“在我们基地拍摄的《云渺3》,播出首日就达到8500万次播放量,《云渺4》更是突破了9500万次。”

  据了解,山西紧抓“文旅+百业”深度融合趋势,积极打造“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新业态。太原微短剧产业基地依托晋祠、太原古县城等周边文旅实景资源,着力打造“微短剧文化之城、微短剧数字文旅创新之城、微短剧中西部出海枢纽、微短剧中西部数字文化转型样板”;大同则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完整生态链建设,通过“1+1繁星计划”推进百部精品微短剧拍摄与演员招募,推动微短剧规模化发展;阳泉依托“娘子关·山西电视剧周”,带动取景地搜索量增长超20%……

热潮下存隐忧

  “本来只是想看看开头,结果看着看着,钱包也瘪了。”山西日报客户端网友@风和日丽笑自己“上头又上当”。评论区一片“同病相怜”:“我妈也是”“我姥也被骗了”。在山西日报客户端的另一条讨论中,网友@夜行人则无奈吐槽:“昨天刚花钱解锁的剧,今天居然就看到免费全集,真的气人。”

  社交媒体上,微短剧的热度与争议正同步发酵,#微短剧爆火后收费乱象频发# #微短剧遭0成本盗版# #微短剧套娃式吸金中老年人#等话题动辄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今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就微短剧发展与管理曾作出回应,并介绍正在制定的《微短剧管理办法》,明确推动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繁荣”的发展路径。

  “微短剧的创作规律决定了它需要精准把握观众的情绪点,但情绪共鸣不等于价值空洞。”杜磊强调,“一些作品过度依赖‘一夜暴富’‘逆袭翻身’等高强度情节刺激,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眼球,但却逐渐偏离了真实的生活逻辑与健康的价值导向。”他指出,这种片面追求“爽感”而忽略质感的内容,往往令观众“看过即忘”,难以产生持久的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

  那么,微短剧将走向何方?“一个拥有6亿用户规模的大众文艺形态,其肩上必然承载着相应的文化责任。”杜磊强调,微短剧的未来发展,不能仅追求流量的“速度”,更要注重文化的“温度”、审美的“高度”与价值的“厚度”。唯有此,它才能从满足片刻放松的“情绪补给”,升华为真正记录社会、映照人心的“时代文化表达”。

本报记者李瑶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