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绿为墨 续写游牧时代新篇

2025-10-15 09:05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蘸绿为墨 续写游牧时代新篇

2025年10月15日 09:05    来源:农民日报    宫宇坤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金秋十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的广袤草原悄然换了色调。青黄相接的草浪中是成群的牛羊,牧民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织出一幅绚烂的秋日画卷。

这里曾是乌桓和鲜卑等游牧民族发祥地,后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的封地。千百年来,阿鲁科尔沁游牧民族遵循蒙古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延续至今,逐渐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之路。

2014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国内唯一一项以草原游牧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四季轮牧

千年智慧守护草原命脉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精髓在于其严格遵循自然节律的“四季轮牧”,游牧系统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草原仍然保留着区分冬春营地、夏秋营地“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每年6月15日前后,巴彦温都尔苏木的1200余户牧民、12.8万头(只)牲畜从冬营地定居点出发,分批向夏营地转场。这套延续千年的轮牧模式,是维系草原生态平衡的关键密码。

选育良种、接羔保育、分群放养等传统生产方式一直为当地牧民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核心区内牧业收入占牧户纯收入比重最高达87.24%。

为更好保护这一草原游牧系统,阿鲁科尔沁旗于2021年成立塔林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管护中心(并于2022年加挂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编制《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出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暂行规定》《草畜平衡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促进草原游牧系统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从地图上的不同位置点击进去,牧民的身份信息、所属嘎查村、所有的牲畜数量都一目了然。”在管护站点的办公室内,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周文龙拿着一台装有集思宝手持GIS系统的平板电脑,为记者演示。据介绍,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设立6个管护站点,配备公益林管护人员24名、草原生态管护员6名,实现游牧核心区视频监控体系全覆盖。今年,阿鲁科尔沁旗林草局还购置自动检测设备,通过AR技术程序核对牲畜数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工计数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卡口工作效率。

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命脉。

周文龙和同事还拿出几本绿色封皮、蒙汉双语的“草原游牧系统夏营地放牧证”向记者展示,证书内户主姓名、放牧位置、自有载畜量、转场经过站等各类信息均记录在册。“牧民们进出草原时需要持证盖章核验,夏季从哪里入场,秋冬从哪里出去,牲畜数量多少,我们都会逐一核实。”周文龙说。

在保障牧民转场的同时,阿鲁科尔沁旗对草原游牧系统夏营地实行临时通行证通行制和限制性封闭管理,严格审批过往车辆,有力保护游牧区原生性生态环境。坚持“以草定畜”,科学核定游牧核心区适宜载畜量,推迟游牧出场时间,逐年减少牲畜进入头数,让游牧系统休养生息,确保草畜动态平衡。

“过去追求数量,现在更追求品质”,在自家的蒙古包内,牧民满都呼笑着说,“以前草场没有被科学管护时,经常8月份就没有草了,如今每年可以在夏营地待到10月中旬,大大节约了草料购买的成本。”

薪火相传

游牧文化在时代脉搏中焕新

在长期游牧生活中,阿鲁科尔沁牧民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文化。草原那达慕、“男儿三艺”、祭敖包、民歌等传统民俗文化以及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阿日奔苏木婚礼”“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等,都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领略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奔放、勤劳智慧。

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整个车身约长4米,车轮直径1米以上,与牛身高度相当。车辕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以供拉行。

勒勒车曾经是游牧民族最有效的交通运载工具,可以载人、运货,为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作出过历史性贡献。在巴彦温都尔苏木达日罕嘎查,记者见到了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赛音都楞。一个人制作一辆勒勒车需耗时1个月,目前每辆售价可达5000~8000元。这位从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做勒勒车的牧民靠着这门手艺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勒勒车,现在牧民开车、骑摩托车放牧,购买勒勒车的人确实少了。”赛音都楞坦言,“但这是草原文明的一个代表,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除了招收学徒,赛音都楞还经常接待附近旗县的小学生前来研学体验,去学校里为孩子们讲授勒勒车制作技艺要点,并将自己制作的勒勒车缩微模型捐赠给内蒙古博物馆。“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勒勒车的原貌,更直观地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他说。

近年来,巴彦温都尔苏木为弘扬和传承草原游牧系统文化,成立民间传统手工艺协会。协会致力于提升民族刺绣、民族服饰、银饰、皮艺、木艺、奶食品等蒙古族传统工艺的影响力,聘请专业老师培训会员,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将游牧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绿野金链

生态好物铸就富民产业

走进位于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查干嘎查的阿润奶食加工坊,奶豆腐、黄油、乌日莫、酸奶、奶糖等各类蒙古族传统奶食品整齐摆放,浓郁奶香扑鼻而来。加工坊经营人、牧民阿日贡其其格早在2010年就开始制作奶食品,2020年在自家住所注册成立这间40平方米的加工坊,面向周边旗县和通辽地区销售,年均收入逾10万元。

“昨天我刚往德国发了快递,之前还有远在日本、美国的蒙古族客人购买过我家的奶豆腐。”阿日贡其其格笑着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慕名而来购买天然绿色奶食品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正在考虑扩大生产规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阿鲁科尔沁旗深谙此道,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优势和独一无二的游牧畜产品,正全力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高质量全产业链。

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食品工业园区内,内蒙古塔林花汇朋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牛肉酱生产线车间正在施工,延长产业链、布局精深加工是企业今年的最新计划。公司负责人张广文介绍,“我们的主打产品是原始游牧核心区黑头大尾羊羊肉、内蒙古原生态草原黄牛肉,采用冷链运输,一斤牛肉市场售价(含物流费用)超过50元,主要面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客户。”

每斤高出普通牛肉市场价格10多元,却不愁销售。“核心竞争力源于游牧系统本身,核心区牧民保持传统游牧方式,牛羊吃百草饮泉水,充分运动,生长周期长,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高端食材。”张广文说,“公司与游牧系统核心区的牧民、合作社签订长期协议,承诺每斤牛羊肉收购价格高于当年市场价5角到1元。”

为跟随当前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塔林花汇朋食品有限公司在加强线下渠道构建的同时也积极布局线上运营。现有“塔林花小程序商城”“淘宝”“京东”等平台运作良好,“我们从2018年开始做直播,不仅牛羊肉,小米、杂粮、民族奶食品也都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购买。”张广文说。

夕阳熔金,为阿鲁科尔沁草原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辉。

勒勒车的辙印深深嵌入大地,如同千年游牧智慧刻下的不朽年轮。畜群归栏的铃铛声在暮色中回荡,与现代化加工厂的机器声交织成草原新生的乐章。

在这片被全球瞩目的古老牧场上,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根系正彼此缠绕、共同生长。它不仅守护着北疆的绿色屏障,更照亮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