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4日讯(记者 成琪)2025年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在故宫大高玄殿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协办,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从“抢救修复”到“防患未然” 构建遗产“防护屏障”
沙龙上半场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主持,以“推动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转型”为核心目标,邀请来自海内外的五位权威专家,从国际视野、工程技术、理论建构、监测实践等角度,深入剖析文化遗产应对自然侵蚀、人为干扰与气候变化等长期风险的解决方案,为预防性保护理念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青木信夫(Aoki Nobuno)以“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的30年”开场,系统梳理了我国建筑遗产的数字化历程,提出“价值研究—保护实践—传承”三阶段体系化框架,指出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已从1993—2004年危机应对与技术探索的“肇始期”,历经2005—2019年三维技术驱动的系统融合的“发展期”,迈入2020年至今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繁盛期”。对比国际,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的重心从应对危机的“记录”,发展到主动预防的“保护”,最终走向动态交互的“传承”,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并构建了一个体系完整且发展均衡的模式,为破解全球“数据孤岛”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东亚项目总监赵宏禧结合基金会在全球700余处遗产保护经验及在华近30年实践,详解了“社区参与+国际协作+技术创新”的协同保护模式。他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只依靠抢救行动,更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让珍贵的古迹能够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此外,文化遗产的守护,靠的不是一时的关注,而是持续的投入、切实的行动,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结构师、结构首席专家葛家琪从工程力学视角,聚焦“文物建筑结构稳定预防性保护”。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北京工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戴俭教授,从“何为患”与“如何防”双重视角厘清预防性保护核心逻辑。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娜教授分享18年以来的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实践成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推动预防性保护技术标准化、监测体系常态化,让“防患于未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模式。
技术融合创新 打造遗产“智慧防线”
沙龙下半场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专业沙龙由故宫博物院世界遗产监测部主任狄雅静主持,聚焦“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议题,邀请遥感、人居环境、数字技术、实景三维等领域的四位权威专家,通过案例解析与技术展示,呈现了数字化监测从“现象观测”到“价值认知”的全链条应用,凸显了跨学科协作在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陈富龙,以丝路遗址点兴教寺为案例,展示了“天—空—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汪芳创新性提出“流域人居系统(Riv—habitats)”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提供新思路。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分享了“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的公众分享”实践成果。他从“保护闭环” 到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从“知其然” 到“知其所以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决定“知情权”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通过介绍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项目(遗产监测3.0)与故宫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虚拟修复交互体验两个案例,传递了中国“保护文化整体性”的遗产观。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以“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题,展示了文化遗产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互智互通。她指出,实景三维技术正解决文化遗产建模“立体化不足、真实化欠缺、实体化有限”的痛点,需要将文化遗产变成可定标、量化、计算、管理、利用的时空数据空间,用时空数据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靠时空知识服务,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专家们认为,遥感、人工智能、实景三维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成为“新基建”。它让不可见的风险可视化、不可控的变化可控化,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让数字化监测更好服务于“以人为本、文明延续”的遗产保护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