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学研究中心与静海记忆志愿者服务队联合主办的“团泊洼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纪念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创作50周年暨《团泊洼诗稿》发布仪式”在天津市静海区团泊镇举行。来自京津冀的学者、文化爱好者沿着诗人当年的足迹,在团泊湖畔重温经典,共同见证《团泊洼诗稿》的发布。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之约,不仅是对经典文学的致敬,更揭开了文学IP(知识产权)赋能地域文化发展的生动序幕。
团泊洼的诗与魂
从文学记忆到文化IP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深秋的团泊湖波光粼粼,61平方公里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芦苇与楼宇,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除了杂草和芦苇,还是杂草和芦苇”的荒洼野淀。
1975年9月,诗人郭小川在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于放羊的间隙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诗中既描绘了“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的静谧景致,又暗藏着“喧嚣的是秋天团泊洼的内部”的壮阔情怀,这首诞生于特殊年代的诗作,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团泊洼的秋景,更以深沉情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坚守,让“团泊洼”这个名字跳出地域局限,成为镌刻在一代人心中的文学符号。
此次纪念活动以独特的“实地走访+主题发布”形式展开。在“静海记忆”团队的带领下,参与者先后参观“魅力团泊洼”展馆,踏上郭小川当年眺望独流减河的堤坝,在诗歌创作“原点”重温经典。当收录371首1969至1975年间诗词的《团泊洼诗稿》正式揭幕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据整理者李国起介绍,这部诗稿历时十年打磨,后续还将推出《团泊洼书信》《团泊洼往事》等系列文献,为地域文化研究筑牢基础。
“团泊洼文化不是单一的诗歌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在“团泊洼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研讨会”上,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会长王振良在主旨报告中首次明确“团泊洼文化”的IP内涵,将其界定为涵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农耕文化、洼地文化的复合型概念,认为这一IP完全可以代表静海东部的文化特色。
他在报告中强调,“团泊洼文化并非单一诗作的代名词,而是以《团泊洼的秋天》为核心,融合了团泊洼的自然生态、乡土人情与时代精神的文化集合”。王振良提到,这首诗之所以能跨越半个多世纪仍被铭记,关键在于其传递的“质朴、坚韧、热爱生活”的精神内核,与大众的情感需求高度契合;而“团泊洼文化”文学IP的价值,不仅是对经典文学的传承,更为团泊洼搭建了“文化名片”,让地域特色有了可感知、可传播的精神载体,为后续文旅融合发展埋下了文化伏笔。
天津历史文化专家周醉天指出,《团泊洼的秋天》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文化标识。从“老东乡,吃菜糠,喝苦水”的贫困记忆,到如今团泊新城的宜居景象,诗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正如静海记忆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李佳阳所言,50年前郭小川让团泊洼的名字烙入人心,而今通过文献整理与IP打造,正在让这份文学记忆转化为地域发展的精神动力。
如今,《团泊洼的秋天》这一经典文学IP,已成为推动团泊新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且催生了多项实质性进展:在文旅布局上,明确以运河文化为轴,以东湖、西林为旅游带的旅游布局,充分挖掘运河文化、洼淀文化等本土优势资源,运用团泊洼、大运河等“知名IP”,成功打造“运河风光游”为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在文旅开发层面,IP赋能让当地文旅从“单一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新城打造了“《团泊洼的秋天》实景诵读广场”,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文学沙龙等活动,并且整合文艺剧团、群众文化队伍、高校社团等社会力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团泊洼的秋天”湖畔文旅季,发挥静海曲艺、诗歌等创作优势,并利用演唱会、音乐节等形式,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同时推出“团泊湖”特色主题研学路线,推进团泊湖、光合谷旅游度假区和天津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联动开发,既提升了团泊新城的知名度,也让当地村民通过民宿经营、特色农产品售卖实现增收。
从纸上到地上
经典IP构建文旅体验新场景
经典文学IP的价值,从不局限于文字本身。当文学IP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不仅能让经典重新“活”起来,更能为游客打造独一无二的体验,吸引大众主动走进IP背后的故事。在文化消费升级的今天,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打卡式体验,转而追求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沉浸。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文学IP,恰好为地域文旅提供了天然的故事蓝本,让文字中的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实现“读文知地、游地忆文”的双向互动。国内多个网红文学IP打卡地,正是经典文学IP赋能地域文旅的生动缩影。
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故里文学IP集群”,是大众熟知的“网红”打卡地,也是文学IP赋能文旅的典型案例。这里以鲁迅的《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为核心,还原了“三味书屋”“百草园”“咸亨酒店”等书中场景。游客走进三味书屋,能看到与课文中描述一致的“黑油竹门”“先生的座位”,还能参与“临摹鲁迅字迹”“体验旧时课堂”互动项目;在咸亨酒店,点一份“孔乙己同款茴香豆”,听店员讲述作品中孔乙己的故事,让文学场景从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现实。
湖南湘西的茶峒古镇则是自然生长的文学地标。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的“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让这座湘黔渝交界的古镇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当地并未刻意改造古镇风貌,而是以《边城》IP为线索,串联起吊脚楼、拉拉渡、翠翠岛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让游客沿着沈从文的笔触寻访边城故事。
在茶峒古镇,镇上的老船工依然摇着乌篷船在酉水上来往,船头挂着的“翠翠摆渡”灯笼,正是对原著场景的生动呼应。每年端午节,当地都会举办赛龙舟、捉鸭子活动,重现书中“端午捉鸭”的热闹场景。苗族绣娘在街边摆摊售卖绣品,鞋垫上绣着的“翠翠与傩送”图案,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以前镇上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靠‘边城’IP,开民宿、做文创能赚钱,不少人都回来了。”古镇民宿老板说。《边城》IP不仅唤醒了古镇的活力,更让苗族刺绣、土家族山歌等非遗文化得到传承。
重庆的“鹅岭二厂文创园”,则依托作家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IP影响力,成为现象级文旅打卡地。书中“在鹅岭二厂的天台看重庆夜景”的描述,让这里成为无数读者的“朝圣地”。园区保留了老厂房的工业风貌,还原了书中的“天台打卡点”,还打造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主题邮局、IP主题咖啡馆;同时结合重庆“山城”特色,推出“文学+夜景”徒步路线,游客可沿着书中提及的街巷漫步,感受文字里的重庆烟火。
这些“网红”打卡地都印证了经典文学IP的强大生命力。天津仁爱学院教授赵俊勇在团泊洼纪念活动中指出:“文学IP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情感锚点,当游客在现实中找到文字里的场景,地域文化就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记忆。”这种“场景还原+文化沉浸”的模式,让经典文学超越了阅读范畴,成为地域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符号到产品
IP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文旅转化是文学IP的“场景落地”,那么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则让地域文化从“精神符号”变为“消费产品”,形成“IP—文化—产业”的良性闭环。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让地域文化通过日常消费场景实现常态化传播,真正扎根生活。
浙江杭州的西湖传说IP,在与特色产业融合方面堪称典范。“白蛇传”“梁祝”“苏小小”等流传千年的传说,早已成为西湖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地并未将这些传说局限于景区讲解,而是深度融入龙井茶、丝绸等特色产业,让文化基因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杭州某茶叶企业推出的“西湖传说主题茶礼”,将不同传说与特定茶品绑定:“白蛇传”款搭配狮峰龙井,包装上印有断桥相会的水墨插画;“苏小小”款对应梅家坞龙井,附赠印有诗句的书签。在丝绸产业领域,西湖传说的融入更为深入。杭州某丝绸厂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梁祝化蝶”“柳浪闻莺”等传说场景织入丝巾,开发出“西湖十景”系列丝绸文创。为了增强体验感,企业还开设了“丝绸与传说”工坊,游客可以亲眼看到蚕丝如何变成印有传说图案的丝巾,还能定制专属图案。
在盘锦,以《山海经》“小猪屏蓬”IP为核心的实践,为古籍文学符号向实体消费产品的转化提供了创新范本。这座依托红海滩自然景观的城市,曾面临文化IP辨识度模糊、文旅产品同质化的困境,而源自上古典籍的文学符号,通过创造性转译成为激活地域消费的核心动能。
2019年,儿童文学作家郭晓东首先跳出古籍文字的晦涩局限,以儿童文学创作重构“屏蓬”形象——将《山海经》中“其状如豚而有距”的异兽,转化为圆滚滚、带腮红的温暖卡通形象,配套的奇幻冒险故事通过有声书、绘本等形式全网传播,收获超20亿播放量与百万级读者,形成庞大的亲子“粉丝”基础。在此基础上,IP产品矩阵深度绑定盘锦地域特色:非遗传承人将屏蓬形象融入苇艺编织、艾蒿香包等手作中,使古老技艺与神话符号碰撞出新火花;主题书店推出“屏蓬伴读”套装,将神兽玩偶与《山海经》解读手册搭配销售;甚至街头市集的特色小吃也披上IP外衣,印有屏蓬图案的芦苇叶包装成为游客打卡标配。
这些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文化符号—情感共鸣—日常实用”的三重转化,也印证了文学IP与产业融合的核心逻辑:IP为产品注入文化价值,产品为IP提供传播载体。正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郭大志所言:“当地域文化藏在茶里、绣在绸上、装在礼盒中,它就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能带回家的生活记忆。”这种融合既让特色产业摆脱了同质化竞争,又让地域文化在消费场景中得到活态传承。
从团泊洼的诗声到茶峒古镇的喧嚣,从西湖的茶礼到盘锦的市集,文学IP正以多元方式唤醒地域文化的生命力。这些实践证明,文学IP不是简单的“流量密码”,而是地域文化的“解码器”与“加速器”——它解码了地域的精神内核,加速了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但文学IP赋能地域文化,绝非简单的“贴标签”“建景点”。在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于海波看来,文学赋能IP地域文化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情感链接的深度上,“当代群众越来越注重发现自我,但很多体验是借助消费实现的,情感生活、人际交往、社会体验和地方性了解并不丰富,而文学能够将读者、观众带入被文艺工作者用充足的事件冲突、心理刻画和地域特色感染力塑造的作品角色中,让读者借‘假’修‘真’体验共鸣生命历程,感悟地方差异。由此,链接文学与城乡,能够让地域文化IP更具烙印感,让地域形象有文化、有内涵、有温度、有参与、有向往。”
未来,文学IP赋能地域文化的道路必将更广阔。随着AI辅助创作、虚拟拍摄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或许能在团泊湖畔看到“郭小川诗意”的沉浸式演出,在茶峒古镇与“翠翠”进行虚拟对话,让文学IP的体验更立体;而“创作孵化—IP开发—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如合肥网络文学小镇的规划那般,将让更多本土文学IP从诞生之初就具备赋能潜力。
文字有力量,土地有记忆。当文学IP真正扎根地域文脉、对接民众需求、联动产业发展,它必将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成为地域发展的“软实力”,让每个地方都能讲好自己的文化故事,让更多人在文字与土地的共鸣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