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40年“申遗路”,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2025-11-14 09: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40年“申遗路”,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2025年11月14日 09: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2025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

1987年,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泰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今年7月11日,西夏陵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40年时间,中国走过的这条“申遗路”,既是对历史遗产的守护,也是对未来责任的担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

“中国的世界遗产讲述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故事。中国的世界遗产及预备名录上的项目共同展现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历史轴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

近日出版的《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选取11处极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勾勒出一条跨越千山万水的申遗之路,也展现了中国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的独特智慧。

从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到充满诗意栖居意境的苏州园林,再到洋溢着多元文化氛围的鼓浪屿……书中对这些遗产地的描述,串起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精神脉络,勾勒出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宏大史诗。

中华文明的基因,在遗产中一直“活着”。

既要保护文化,也要尊重人的生活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以下简称《千山万水》)邀请了13位文化遗产专家共同撰写,包括一线申遗撰稿人、申遗团队专家、遗产地管理者……他们大多亲历了申遗过程,为读者讲述申遗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最初的申遗筹备,到保护工作中的不懈努力,书中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也体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郑楚晗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团队核心成员,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北京中轴线从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2024年正式申遗成功,历时12年。郑楚晗自2017年入职便参与其中,见证了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

她提到,随着世界遗产申报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申遗文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材料经由多次国际、国内专家研讨会的讨论,以及多项专题研究支持的修订,愈发厚重与完善,充分体现了对遗产价值的深入挖掘与阐释。

北京中轴线的价值独特而深远——它不仅是《考工记》所载传统都城理想规划范式的完美体现,更是“中”“和”文明传统的重要载体。郑楚晗说,中轴线并非简单的建筑集合,而是从元代到明清,再到近现代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中轴线申报的核心是城市规划思想,而15个遗产点是其价值的物质载体。

为什么要做环境整治?郑楚晗提到,以中轴线为例,环境整治是为了让“城市规划思想能被感知”。“如果满眼都是杂乱建筑,就很难体会到历史风貌,所以才有了‘第五立面整治’(屋顶风貌改造)。”

每到冬雪飘落时,网上很多人会说“北京一下雪就变北平”。郑楚晗表示,因为登高(比如钟鼓楼)看屋顶时,现代建筑被雪盖住,能看到历史居住区的平整风貌。“整治时,我们要平衡‘保护’和‘居民需求’——比如养鸽子,不能说‘申遗了就不让养’,但鸽舍架在屋顶上,要设计得‘不扎眼’。”因此,整治团队走访了很多有鸽舍的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后,重新设计、建设鸽舍,既尊重居民养鸽子的权利,又维护屋顶风貌。

“这就是活态遗产保护的难点:既要保护文化,也要尊重人的生活。”郑楚晗说。

世界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世界遗产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吕舟在书中写道。

在《千山万水》新书分享会现场,庐山国家公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管理规划项目负责人陈凯分享了庐山申遗的故事。

陈凯说,1996年,庐山以中国第一个“文化景观”的身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初,庐山申报的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996年世界遗产大会敲锤时,没给庐山自然遗产身份,大家很失落。但是想到庐山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化景观’,大家又兴奋起来。”

陈凯提到,“文化景观”这个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多样性”。

“文化景观”,凸显了庐山人与自然共生的特质。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白鹿洞书院则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朱熹在此讲学,影响深远。此外,庐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陶醉,五老峰的雄伟、鄱阳湖的壮阔,以及变幻莫测的云雾,构成了庐山独特的魅力。

如今,中国已经有包括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内的6处“文化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

陈凯表示,作为国内第一处被列为“文化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让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审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空间的营造最先以一座高山的形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陈凯提到,庐山符合世界遗产的多项标准,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交融,还承载着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山水诗词文化的传承。如今,庐山依然保留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山上的牯岭镇,居民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庐山案例也为我国后来的申遗团队在遗产类型的认知、价值标准的阐释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陈凯说。

中华文明的基因,一直在遗产中“活着”

吕舟在《千山万水》中提到,关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共设有10条。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需至少10条标准中的一条,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良好保护状况这3个基本要求。

吕舟指出:“真实性要求遗产为历史遗存的原貌,而非现代复制品;完整性则涵盖遗产价值的全面体现,历史演变过程的完整记录,以及遗产范围的广度足以抵御外界负面影响;良好保护状况则是遗产持续存在并发挥其价值的必要条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评选的基石。”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新华在书中指出,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属于“线性文化遗产”——这是世界遗产中的一个特殊形式,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保护,涉及范围广,其实已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也需要沿线民众的积极参与。”

周新华表示:“所谓的大运河文化,不仅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河渠、相关的历史遗迹,也应该包括由大运河而生发的烟火气。对于大运河的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继续流淌下去,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成为博物馆里陈放的展板图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去了解、不遗忘,就是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的最好方式。

“多年来从殷墟甲骨灼烧的裂纹,到景迈山茶林蒸腾的晨雾,中华文明的基因,一直在遗产中‘活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认为,《千山万水》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人热爱遗产、尊重遗产、保护遗产和应用遗产的过程。“中国遗产不只是‘曾经的辉煌’,更是照耀世界的‘文明坐标’。”

建筑奇迹、宗教艺术、水利工程、江南园林、千年古城、绝壁岩画、多元海岛、高原茶山……这些“活着”的遗产,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智慧,也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4日 08版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