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有一个美丽浪漫的夜晚,那就是七夕。
七月初七的晚上,传说中被天河阻隔了一年之久的牛郎织女,终于在天上团聚了:彩色丝线搭成的桥在他们脚下温柔摇曳,喜鹊们在他们的头顶快乐盘旋。在这晚的月光里,一种情愫在弥漫,在盘绕,这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祝福,也是有情人皆成眷属的人间渴望。
与此同时,有很多双纤纤素手向着月光摊开,有无数的女子们在月光下轻轻祈求。乞求巧娘娘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当然也少不了要向她求赐美满幸福的好姻缘。
于是,就有了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叫作“七夕”,又叫“乞巧节”。
一
陇原之东南方向,有一个地方,名叫天水。
天水之名,据称来自一个天河注水的传说;或认为天水之名得之于秦人,是由汉水—天汉—天水的思路渊源而来;也有人认为天水是所谓“天一生水”的简称;不过我更喜欢从诗歌的角度去解释天水二字的意味:天上的流水。
天水人也望月,也看天河,也过乞巧节。
每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天水的孩子们会戴上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香荷包,手腕和脚腕上也缠了各色细线拧成的花线。到了六月初六,孩子们就将它们剪下来扔到房顶上。到了七月初七早上,老人们说喜鹊会叼着花线去天河搭桥,并把荷包带给牛郎和织女。荷包里装有香草,代表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人们相信:凡是戴过花手链的孩子,牛郎和织女都会给他们有所回赠,比如牛郎会派自己的牛给他们耕地,使他们的土地松软多打粮食;比如织女会给她们一双绣花织布的巧手,使她们成为人间的“巧娘娘”。
这期间,村里手最巧的那个人,就用蛋壳画脸,做成一尺多高的巧娘娘,放在堂屋的供桌上供起来——天水的乞巧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黄豆或小麦生一些巧芽,用小盆或小碗盛了,端来摆在巧娘娘面前。小孩们被大人召集起来,坐在巧娘娘下面,拍着手唱着歌,呼叫巧娘娘。据清水的老人讲,她们年轻的时候,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会相约围坐在圆桌旁边进行穿针引线的比赛。这时的穿针引线,并不是平日的“大眼瞪小眼”,而是有难度的:白天,要用布蒙住眼睛;晚上,就在无灯的暗夜,全凭手感来穿针引线。谁在相同时间穿得最多,大家就尊谁为本年度的“巧娘娘”。《天水民俗》中对此简介为:“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称‘乞巧节’,民间传说为牛郎和织女而设。是日,姑娘少妇陈瓜果于庭中,穿七孔针,向织女乞巧求艺。午间,把一盆清水放于院中生膜,投针则浮,看水中针影若呈花草状,便以为得巧。入夜,妇女陈瓜果,邀女眷作巧节会,小闺女拜银河、拜双星,称为‘乞巧’。”
二
作家周伟在其《伤心的节日》一文中介绍说:“曾经在天水民间流传的乞巧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仪式延续时间也很长。在有的乡间,乞巧节长达七天,要分为坐巧、迎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
坐巧的具体做法是女孩们会提前几天将自己的房间或庭院打扫干净,选择一个最佳位置(常常是庭院的花园或厅堂),设置好香案、供品,并将“巧娘娘”的神像请出来安置妥当。这个场所就叫“巧棚”或“乞巧场所”。从“坐巧”开始,这个场所就变得神圣起来。
迎巧则是在月上柳梢时,姑娘们会穿戴整齐,在坐巧的香案前焚香点烛,虔诚地跪拜,并唱《迎巧歌》。歌词大意通常是表达对织女的敬仰和盼望的心情。例如:“巧娘娘,驾云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她们相信通过吟唱和祭拜,之后的乞求才会灵验。
迎巧之后,姑娘们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即通过一些游戏来测验自己乞巧的结果(是否得到了“巧”)。最常见的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方式。
送巧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或初八凌晨进行。姑娘们会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再次聚集在香案前,焚香祭拜,唱《送巧歌》。歌词通常是感谢巧娘娘的恩赐并恭送她离开,例如:“巧娘娘,上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之后,大家分食供品,活动圆满结束。
三
在陇上还广泛流传着一些与乞巧节相关的民歌:
《照花瓣》:巧娘娘,快给我姊妹赐花瓣,莫赐宝贝莫赐钱,赐个狮子滚绣球,赐个刘海戏金蟾,赐个鲤鱼跳龙门,赐个老虎吼上山,赐个锦鸡串牡丹,赐个仙女提花篮,赐双巧手会绣花,花儿红来叶子繁,赐给我一幅巧心眼,做的饭菜馋神仙,赐个公婆懂我好,赐个女婿懂人言,我给巧娘娘烧长香,巧娘娘为我保平安。
《送巧歌》:白手巾绣着牡丹花,巧娘娘要走我咋呷?多咋才见巧娘娘面,除非明年再下凡。
中国人传统的夫妻理念是男耕女织,中国古代的女子,也以能织善绣为能事,这一点,在天水民歌中有着大量的表现,如天水的武山民歌《绣桌裙》,全篇描绘一位女子一绣再绣的过程,为民间的绣织劳动唱了一曲赞歌。但是一般的天水民间歌谣,似乎把注意力放在了牛郎与织女共同的节日而没有放在乞巧上,如武山民歌《四大景》之一有句云:“七月七,织女星,会牛郎,一年一度巧成双,天河阻隔长。回文织锦忙。”
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乞巧歌则是:
巧娘娘,吃巧来,喝汤来。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我给巧娘娘献鸡蛋,巧娘娘给我扎花线;我给巧娘娘献梨儿,巧娘娘教我绣花儿……
四
天水麦积区有一个叫作《牧童山》的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前半部,与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差不多,说一个牛郎与一头老牛感情深厚。不同的是老牛死后,留给牛郎的不是一张牛皮而是一只牛角,这个故事,虽然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但却能够折射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天水地区的深厚传说。在天水麦积区东岔乡,有一个《九女星下凡》的传说故事,也可以视为牛郎故事的又一个异本。故事中的老牛,变成了鹿大哥;七仙女变成了九仙女。但是从故事中九仙女“我给你一把线”“拿着我的金剪子”等语看,她也应该是一个聪明智慧的“织女”。
从以上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在天水麦积区,古来人们就多有关于牛郎织女的基础传说与基本想象。与这些传说故事相应的是,在天水麦积山的石窟中,有一个专门祭牛的“牛儿堂”,塑有牛的塑像,当地农民称它为“金蹄银角的牛娃”——在天水,人们似乎更喜欢称放牛的小孩子为“牛娃”而不是“牛郎”。在武山县水帘洞,人们至今仍祭祀着一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姑娘,但她不是天仙,而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也是因为爱情,她拉着麻线跑到水帘洞,然后就成为仙女了,所以叫她“麻线娘娘”。人们的美好愿望使得他们把“麻线娘娘”与“织女”和“牛郎”联系到了一起。祭祀祈求心灵手巧,祈求美满甜蜜的婚姻。
如今,在甘肃西和、礼县等地区,这一古老习俗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与乞巧节有关的陇上民俗,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醇香,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