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力”打破类型藩篱

2025-08-20 09:29 来源:天津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以“共情力”打破类型藩篱

2025年08月20日 09:29    来源:天津日报    张洁

随着暑期档的到来,今年电影市场迎来了热潮。截至目前,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95亿元,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不同于以往暑期档单一的电影类型,今年暑期档类型多元,题材新颖。在观众评分网站上,《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戏台》等作品均收获高分,口碑驱动成为今年暑期档的显著特征,有网友感叹:“这届暑期档堪称品质标杆!”

尤为瞩目的是,《南京照相馆》成为暑期档现象级影片,累计票房已达25亿元,持续领跑暑期档票房榜。无论是《南京照相馆》对历史的深度探讨,还是《长安的荔枝》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再到《浪浪山小妖怪》将现代职场哲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影片都以强烈的共情力打动了观众的心。

以微观视角为真实历史显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系列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影视、戏剧、舞蹈及美术作品正陆续推出。其中,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登陆大银幕。

《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冒死保存日军罪证的照相馆学徒为主线,用微观视角重构集体记忆通过“底片暗战”的悬疑设定,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叙事结合。观影后,观众认为,“这种‘小人物守护历史证据’的叙事,比直接展示屠杀更具穿透力……后劲极大,内心久久难以平复。”影片自公映起,口碑与热度便持续攀升,持续领跑暑期档。

继2023年推出《孤注一掷》后,导演申奥的新作《南京照相馆》再次定档暑期。申奥谈道,他选择以“照相馆”这一微观视角切入,旨在实现以小见大的效果。他强调自己对社会题材的关注,并擅长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电影创作与叙事构思。“对我而言,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传播社会价值、传递正能量的媒介。”他期待《南京照相馆》能引领观众在光影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并展望未来。

该片从立项到开机历时一年。导演透露,最初的剧本仅有“屠杀照”一条主线。然而,在深入史料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了日军强迫中国人摆拍“亲善照”以掩盖罪行、欺骗国际社会的历史。鉴于这段往事鲜少被影视作品呈现,申奥最终决定将“亲善照”与“屠杀照”并列为影片的两大核心叙事线索。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剧组在上海影视乐园耗费三个月,按1:1比例搭建了抗战时期的南京街区。照相馆、城墙、邮局等关键场景均坐落其中。从街道布局、店铺招牌,到人物服饰和道具细节,都力求高度复刻历史原貌。

地处浙江舟山的东极岛,在二战期间见证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当地渔民曾不顾生命危险营救英军战俘。电影《东极岛》正是将这一真实事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搬上银幕。管虎团队用灾难片手法呈现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国内首部大规模开创性还原海难场面的影片,上百人团队70天深海拍摄、抗12级风的巨轮置景,《东极岛》的水戏拍摄,不仅有海上戏份,更要深入海底,既要呈现巨轮沉没的浩大海难,还要展现激烈的海战。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表示,反法西斯主题的文艺创作并非中国独有,它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在文学、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诞生了诸如《辛德勒的名单》《第五交响曲》《安妮日记》等众多经典作品。他说:“随着影片的上映,我们期待这些作品既能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与引人入胜的故事,也能引发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同时,我们也寄望于在我国文艺生态中占据独特地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反法西斯文艺,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命运的思考提供独特的文艺视角,这正是其恒久魅力所在。”

当代视角赋予传统IP叙事新活力

暑期档历来是动画电影的兵家必争之地,今年《浪浪山小妖怪》《聊斋:兰若寺》《罗小黑战记2》等多部作品集中亮相。

《浪浪山小妖怪》基于现象级IP(知识产权)《中国奇谭》开发,剧情讲述了“小猪妖”组建草根取经团,假冒唐僧师徒踏上西行之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冒险。影片由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原班团队创作,作为《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既延续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学派”的水墨写意美学,又通过当代视角赋予传统叙事新活力。观众评价聚焦于影片对“小人物奋斗”的刻画,如“密集的笑声背后是辛酸”等,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监制兼艺术总监陈廖宇提出“笔墨入镜”的美学理念,强调将传统绘画意境融入动态镜头:“在水墨与线条的基底上,叠加光影、色彩与立体空间,构建真实而奇幻的叙事场景。”这一手法平衡了写意与写实、工业标准化与艺术个性化之间的张力。制作上,超600人的团队耗时打造1800余组分镜与2000多张场景图,在二维动画中创造性融合中国传统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语言,实现经典美学基因与现代表达的有机统一。

《聊斋:兰若寺》则创新采用“1+5”结构重编蒲松龄原著,在保持文学深度的同时增强视觉表现力。电影以蒲松龄夜探兰若寺为主线,《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井下故事》六则奇谭徐徐展开。每篇皆展现独到美学意蕴,六副笔墨共绘《聊斋》幻境,重现原著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

创作者从剧本到制作精益求精,精准还原并创新呈现蒲松龄志怪世界。《崂山道士》单元为还原毛毡动画(指采用毛毡材质制作的定格动画形式)的质感,以数字特效制作千万级毛发量,使15分钟动画的渲染时长堪比长片;《鲁公女》部分为打造黄泉奇观,单帧渲染耗时220小时。全片深度融合诗词、绘画、建筑、戏曲等古典元素,重现东方美学意境。

《罗小黑战记2》在延续前作治愈系画风的同时,显著强化了动作场面,精准定位亲子观影群体。剧情紧接上一部,讲述已逐渐适应人类生活的小黑与师父无限,突闻妖灵会馆遇袭,于是赶赴支援,却意外陷入更大的危机。时隔六年,这对搭档再度踏上冒险征程。新作在画面精度上实现全面跃升,城市与妖灵的细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国产动画工业的进步。

追光动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片人兼动画师宋依依强调,动画制作是高度依赖集体协作的工程。“当前中国一线的动画创作者主力是年轻人。以我们公司为例,创作队伍规模约37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只有持续吸引新鲜血液加入,才能提升行业产能,保障每年有更多优秀作品产出。”

孙佳山指出,中国动画电影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独特脉络:从上世纪40年代的《铁扇公主》、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至上世纪70年代的《哪吒闹海》,以鲜明民族风格铸就“中国动画学派”的国际地位;经历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与CG(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浪潮冲击后,行业经历漫长摸索期,直至近年迎来技术突破与艺术升华的收获期。

《深海》的粒子水墨特效、《长安三万里》对盛唐气象的呈现、《雄狮少年2》全局光照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聊斋:兰若寺》毛毡质感的创新尝试,均彰显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新生。孙佳山认为:“当前中国动画电影正处于‘矩阵式收获期’,从业者通过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持续推进民族风格的现代化表达,这种薪火相传的艺术探索不仅丰富了暑期档的视听体验,更推动着中国动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动人者,唯有照见现实映现人性的故事

不同于以往单一的电影类型,今年暑期档类型多元,古装、戏曲、津味喜剧、动作、进口片等,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喜剧片方面,有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长安的荔枝》,该片由大鹏执导并主演,故事讲述唐代“荔枝转运”这一历史悬案,九品小官李善德意外接下从岭南到长安运送鲜荔枝的“不可能任务”。为了在贵妃诞辰前送达,他与胡商、果农、官员等多方势力周旋,在官僚体系与自然法则的夹缝中寻找生机。

导演大鹏延续其标志性的创作手法——以诙谐故事解构现实,实现了趣味与深度的有机融合。编剧团队为此着重刻画了李善德在大城市漂泊奋斗的形象,并将诸多现代概念巧妙移植到古代语境中。桥上人潮汹涌的“早高峰”、对照画像应卯(旧时官吏每天卯时到官署听候点名)的古代版“打卡”、领导亲手送“大饼”等诙谐片段,既引发强烈共鸣又令人忍俊不禁。影片带领观众以全新视角沉浸式体验魅力大唐,开启一场妙趣横生的银幕之旅。

《戏台》改编自同名话剧,陈佩斯和黄渤两代喜剧人联袂出演。影片将镜头对准20世纪初的梨园后台,以民国戏班为背景,讲述了五庆班班主侯喜亭,携戏班进京献艺,却因包子铺伙计被洪大帅错认为名角金啸天,阴差阳错献演《霸王别姬》。舞台上下的荒诞碰撞,生动描摹出一幅乱世众生相,折射出戏曲艺人命运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曹保平凭借津味黑色幽默新片《脱缰者也》摘得最佳导演奖。该片由郭麒麟、齐溪、孙安可等主演,定于8月23日全国公映。世纪之交,漂泊在外的马飞(郭麒麟饰)回到天津屡遭挫折,情急之下“拐走”外甥李嘉文(胡朗荃饰),这对舅甥由此开启了一段“离经叛道”的旅程。

为精准捕捉独特的津派喜剧神韵,主创团队不仅在技术层面勇于创新和大胆实验,在情节构思与台词打磨上也极力追求荒诞感和本土特色。曹保平更直言要求效果“更癫一点儿”。众多天津籍演员的加盟为影片注入了地道的方言韵味,齐溪甚至“拜师”小演员胡朗荃学方言,被导演调侃“在正确的道路上还差几厘米”。影片凭借其鲜明的镜头表达、极具张力的表演以及巧妙的叙事手法,依托浓郁的地方文化底色,将荒诞喜剧的氛围渐次铺展。

2025年暑期档的进口影片领域,多以经典IP续作和动画电影为主力,《新·驯龙高手》《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地球特派员》等多部大片亮相,这些影片有效补充了电影大盘并丰富了市场多元供给,但整体票房贡献弱于国产片。

今年春节档票房热潮退去后,电影市场整体热度呈回落态势。但是,2025年暑期档电影口碑却创下近些年暑期档之最,口碑效应推动市场强劲复苏,吸引观众重回影院。2025年暑期档电影的票房数据,充分证明观众对高质量内容需求强烈,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要将目光投向内容深耕、质量打磨,成就“破圈”传播。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观众的文化消费偏好正发生显著变化,剧本娱乐、主题公园等线下业态以及线上游戏、长短剧集等新兴娱乐形式分流了大量注意力,这种跨媒介竞争已成为电影市场发展的常态。

在这个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夏天,观众要见证的不仅是票房的数字奇迹。当创作从追逐流量转向雕刻人心,当观众从被动接受升级为主动审视,中国电影终于在与时代的对视中找到了那份乘风破浪的底气:打动人心的力量,来自那些敢于照见现实、映现人性的故事。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