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如何赋美乡村?

2025-08-28 09:10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文艺如何赋美乡村?

2025年08月28日 09:10    来源:农民日报    邓俐

日前,全国“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在重庆市北碚区中华村举行。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北碚区人民政府等承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地方代表及乡土文化能人齐聚一堂,以“理论碰撞+实践分享”模式,解码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草木葱茏间,艺术与乡土的对话在缙云山下激荡。

专家论道呈现多维探索

“文艺赋美乡村,需构建‘政府引导、艺术介入、村民参与’的协同机制,解决‘人才从哪里来’‘如何下乡去’‘如何激活农民创造性’三个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在分享中强调。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以该院在西南地区的500余项乡建项目为例,强调艺术乡建需“双向驱动”:“既要有政策引导的‘自上而下’驱动力,也要激发村民‘自下而上’的创造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以甘肃瓜州《大地之子》雕塑、北京南山村“艺术季”为例,提出“共创共建共享”理念:“艺术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政府、高校、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叙事。”

“当人口外流、资源闲置成为普遍问题,文艺赋能需以‘大文化’思维破局。”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建议,活用村歌、非遗等本土资源,推动艺术家与村民“深参与”共创,并吸纳新农人、乡土能人等“新力量”加入振兴方阵。

中央美术学院胡泉纯教授特别强调在地性:“乡村不是艺术的‘画布’,而是创作的‘源头’。”他提出“唯有尊重千村千面的特质,文艺才能成为乡村的‘精神根系’,而非装饰性‘景观’。”

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首批文化特派员顾兴国则分享了浙江“文化特派员+农业文化遗产”模式。他在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的实践中,依托蚕桑文化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研学课程设计和区域结对合作,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20%。

乡土能人与艺术力量的共生样本

在重庆,文艺赋美乡村早已从理论走向生动实践。

北碚乡土文化能人李国铖以全国甲级民宿、缙云山下的民宿样本“既白民宿”为切口,讲述了艺术与乡村的融合之道。作为乡村休闲项目设计者,他深度参与民宿从设计到运营的全链条,通过“艺术化改造+在地文化植入”,让老旧农房变身网红打卡地。“政策扶持是土壤,人才培育是养分。”他建议,政府可通过专项政策规范民宿发展,高校开设“乡村运营”定向课程,同时推动民宿与农业、文旅产业联动,形成“住宿+体验+消费”的生态闭环。

被称为“蜡梅仙子”的邓纪会,是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她创办花木创意工坊,发起“静观杯”传统插花大赛,吸引全国200余支队伍参赛,将家乡蜡梅从单一种植业升级为“文化+产业”复合体。“创业何必去远方?”她的感慨背后,是带动300余人就业、让静观蜡梅附加值提升3倍的实践成果。

交流活动中,重庆发布的20个“文化艺术点亮乡村”最佳实践成果引发关注。

在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通过“村社艺术·柳荫计划”,将废弃粮仓改造成精神艺库,吸引游客年均超5万人次,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大足区雍溪镇以“川剧古镇”为定位,打造川剧主题民宿、非遗剧场,连续举办两届川剧文化艺术节,吸引超游客10万人次,带动3500人返乡就业;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通过“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将废弃院落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乡建艺术博物馆,引入七彩稻田、乡村剧场等业态,年游客量达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300万元,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全域赋能,重庆正构建三大机制:政策保障上,设立艺术乡建专项基金,推广北碚与西南大学“院地共建”模式,打造全国乡村建设样板;人才培育上,启动“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试点“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专业力量下沉基层;品牌打造上,以村歌大赛、艺术季等活动为载体,持续放大“文艺赋美乡村”的品牌效应。

“文艺的价值,在于让乡村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活动现场,主持人的总结掷地有声。当艺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当村民从文化成果的“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乡村振兴才有持久生命力。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