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2025-08-18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解码《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2025年08月18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中轴线旁的时尚地标里,一场关于潮流与创新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从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家居体验店,到融合东方美学的美妆个护新品发布会;从充满创意的文创衍生精品展览,到智能出行潮品路测现场……北京时尚产业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篇章。而北京时装周作为这场变革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成为推动北京时尚产业迈向全球的重要力量。

空间联动:从产业分散到集群共生

北京时尚产业的空间布局,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走进张家湾设计小镇,福元医药、京东方艺云等3591家重点企业在此集聚。城市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三大领域在这里融合发展,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小汤山美丽智造园将打造未来美城产业创新基地,而该项目将建设集合医疗美容、美妆、生物医药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实现以中试生产为核心,同时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展示体验、平台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医美健康产业集聚区。

除了产业园区,2025年上半年,时尚场景育新行动交出亮眼成绩单。东城区前门之夜科技体验馆开馆;西城区大吉巷将合院式街区变成消费热门打卡地;平谷万达凭借“撸宠+二次元+夜经济”的破圈组合拳刷新客流纪录;丰台区长辛店老镇打造“演艺+消费”新空间;中关村ART PARK大融城(西区)一开业就稳坐京西商业“C位”……消费者在这里可以购买到各种时尚潮品,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感受时尚的魅力。

生态联合:时尚产业链的“创新方程式”

《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出台,为北京时尚产业构建起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

服务型制造拓展行动推动企业向“精于制造又擅长服务”的标杆示范企业转型。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作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家获认证的“灯塔工厂”,成为服务型制造典范。工厂内,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完成焊接、抓取等工序,智能制造“超级大脑”实现智能排产调度等30多个智能场景。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可持续材料应用成为企业竞争焦点。一批绿色能源与新材料企业加速崛起:“小巨人”企业爱尚家科技将石墨烯应用于服饰、汽车座椅等场景,实现轻薄与速热保暖兼顾;独角兽企业卫蓝新能源研发的高性能混合固液电池,将纯电动车续航带入一千公里时代。房山区“前店后厂”模式缩短了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周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速。

体验消费场景建设行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吸引消费者。2025年6月,北京apm的“THE MONSTERS怪味便利店系列主题展览”华北首展落地,主题空间融合潮流装置、互动游戏与新品限定发售等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限量版“LABUBU”产品更是“一盒难求”。

时尚产业载体集聚行动通过主力园区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集群效应显现。政府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合作交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如智能家居领域,曲美家居全屋智能制造工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实现720°实景设计、高清效果图快速生成且直接对接生产系统,实现日均千单个性化定制。

价值联结:时尚产业的文化新坐标

北京时尚产业的发展已超越单纯经济增长,在城市文化层面深度破题与重构。相关方案将其提升至“文化表达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的导向高度,明确其“符号经济”本质,从狭义的服装、美妆扩展至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泛时尚领域,赋予丰富文化内涵。

科技潮品领域,北京推动电子产品从功能导向转向“科技+设计”双轮驱动。北京易刻医疗科技的易优诺可穿戴低频治疗仪,作为国内首款非侵入式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部分帕金森引起的震颤,兼具高科技含量与人性化设计,实现科技与美学的融合。

时尚名品领域,东方美学得到当代转译。依文服饰以科技赋能国潮,打造中国手工艺者和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从零售到供应链全面数字化转型,搭建服装行业数字服务平台。珀莱雅旗下彩棠与颐和园联名推出“观颐”系列彩妆,以颐和园山水建筑为设计灵感,未来颐和园有望成为故宫文创之外的又一文化IP。在北京时装周上,许多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时装设计中,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健康新品领域,生活方式的时尚重构持续推进。2025年2月,北京儿童医院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北童益生菌营养粉亮相,集成27种营养素、150亿益生菌及三重专利技术,提供科学营养方案。同年1月,丰台区和义街道的国内首个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启用,填补国内细胞培育肉工业化生产示范空白,为健康饮食添新选择。

创意精品领域,传统技艺破圈实验成果丰硕。“燕京八绝”等非遗技艺借科技焕发新生,如贝子府“1921燕京八绝非遗会客厅”,将8件非遗大师作品融入当代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3D建模展示细节,让观众可线上“云”逛。国家自然博物馆利用AR技术提供个性化导览,“数字人”指引提升参观体验。

北京时尚产业还响应首都“文化中心”定位,通过各类活动推动时尚文化国际交流。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举重队的5金佳绩得益于北京体育大学与安踏集团联合研发的第二代国产举重鞋,该鞋经无数次研发打磨,既显中国体育科技实力,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名片。

合力前行:在挑战与机遇中再生长

站在2027年的时间节点上,北京时尚产业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孕育着无限可能。品牌国际化、产业链协同、人才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如同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去克服。

品牌国际化方面,尽管政策支持力度大,但北京本土品牌国际影响力仍待提升。据《全球时尚影响力指数2025》,北京位列第9位,本土品牌海外营收占比仅19%,80%的跨国合作集中于代工,国际顶级时装周官方合作品牌不足5家。为突破这一瓶颈,政府已出台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券、数字化营销券等一系列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速应用前沿技术,发展科技潮品。

北京时装周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强与国际时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本土品牌提供更多的国际展示机会。同时,往届时装周还邀请国际知名品牌和设计师参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时尚理念和运营模式,提升本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上,京津冀存在明显不足。北京时尚制造业规模仅占全国6.3%,面料研发、成衣加工等高度依赖长三角、珠三角供应链,本土高端定制企业成本较上海高22%,交货周期延长15-30天。受首都功能限制,工业用地占比不足3%,园区扩展受限,34%服装制造企业因环评外迁,降低设计-生产协同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策推动的“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津冀”模式正在破局。

人才生态方面,高端设计人才与技术工人的双重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北京服装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已培养千名复合型人才,但行业整体人才流失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政策通过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首席设计官培育工程等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北京时尚,引领全球潮流新风尚

从故宫红墙下的传统服饰展示,到首钢园里的科技时尚秀场;从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创意火花,到中关村AI北纬社区的智能时尚探索……北京时尚产业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融合创新浪潮。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产品创新,更关乎文化自信的重塑与全球影响力的深化。

当科技与文化在时尚的熔炉中淬炼,当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形成共振,北京有望在2027年交出令世界瞩目的产业答卷,让“北京时尚”成为继“巴黎时装”“米兰设计”之后的又一全球标杆。夜幕降临,北京的时尚地标灯火辉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尚、文化和创新的永恒故事,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