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国际视野浙江特色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2025-08-18 08:57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建设具有国际视野浙江特色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2025年08月18日 08:57    来源:浙江日报    陈野 编辑 李雅南

■ 陈野

在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整体架构中,文化保护工程为“实现浙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而设,体现的是对先辈文化创造的尊重礼敬,对万年文化业绩的珍爱传续,对绵延地域传统的自觉担当。如今,“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愿景,在浙江大地已经成为多姿多彩的现实。而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探索,也推进着新理念不断产生、新空间次第打开、新目标更上层楼。穷高极远、仰望星空,自加压力、永不停步,是浙江人民的素养、性格和精神,也是赓续历史文脉、持续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

总结经验,构筑扎实基础

浙江文化保护工程实施2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夯实。通过扎实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出台系列法规、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开展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评选推介古建筑保护优秀案例等方法措施,加强保护力度,成效显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相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浙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70余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浙地文化品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重大项目成果焕发出来自历史的辉光,文化遗产蕴含的文明要素和创造基因得以有效活化。

与此同时,浙江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招募文物、文化和旅游、消防、公安等部门退休老同志,组建文物安全督查队;发动教师、学生、律师、企业家、文史爱好者等群体,成立“百城万名”文保志愿队,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今年,浙江省委出台了《关于持续深化“八项工程”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聚焦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群金名片,打造‘大系’文化项目标识,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实现新提升”,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树立了全新目标,作出了总体布局。

勇开新境,锚定历史方位

基于现有扎实基础之上的“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新要求,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省在新起点上持续深化文化保护工程、助力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迭代升级之举措、再创辉煌之关键,高度相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以往、现在和未来。

以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个领域及其协同并进,内容丰富厚重,工作千头万绪。例如,对文物的保护要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变,强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构建全局性、整体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协调机制,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举措,实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系统工程;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可及性,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守护文化遗产瑰宝、赓续历史文脉的社会氛围;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为促进文明互鉴、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提供厚植于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智慧,激活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

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之“大”,涵括了目标更高远、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善、内涵更丰富、手段更先进、交流更紧密、标识更鲜明等诸多元素,必将形成系统的政策法规、完善的体制机制、科学的保护体系、浓厚的社会氛围、有效的转化路径,推动浙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创出新的发展空间。

谋深做实,深化内在意蕴

第一,研判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北京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系统梳理了北京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提炼了北京是东亚地区早期人地关系的杰出见证、见证中华文明赓续的千年古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善之都、多元交流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都等四大文化遗产价值主题,构建了基于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整体格局。提纲挈领、简明精准的价值定位,有利于明确保护传承要点,对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代文化建设规划,是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引领。求真品格、经世意识、实践理性、开放精神等,都是浙江文化遗产可以深入探讨的价值所在。

第二,跟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步伐。科技为文化建设注入变革性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技术赋能,“文化+科技”是建设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的必由之路。例如文物3D数据库、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三维建模与虚拟修复、文化遗址数字孪生模型、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等技术手段,都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运用科技赋能搭建文化遗产研究新平台、保护传承新路径、体验新形式和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在科技迅猛发展时代,对文化遗产安全性的保护,将维护遗产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放在首位。

第三,重视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青年是文化发展的传承者、创新者,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诉求与代际责任原则,立足时代语境,重视青年赋权,建立年轻态话语体系,创新青年文化发展机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有利于激发热爱、提升认知、贡献智慧,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传递与生生不息。

第四,提升文化遗产的工作成效。在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中,认识的深化、资源的丰富、领域的拓展、品质的提升,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例如,有关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价值挖掘等的学理化研究,海洋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系统保护、充分解码、开发利用等,都可对浙江文化遗产工作起到完善和优化作用。

第五,塑造保护传承的当代形态。历史走到今天,在重要文物、大遗址等重量级遗产资源之外,分散化、碎片化、同质化、日常化的文化遗产大量存在。可以尝试有机组合、化育相关资源,深挖掘以彰精华、聚碎片以成体系、化平常以求神妙,凝练文化遗产的纯度、浓度、辨识度,化合出新特质、新形态,形成别处无以复加、难以复制的唯一性优势,全方位展示历史文脉的当代形态。以仙居为例,既有下汤遗址文化、御史文化、神仙文化等独特性优质资源,也有很多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村落文化、民间文化、工艺文化等相对分散、与其他地区一定程度上同源共生、同步发展的共性资源。我们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以稻作、山水、御史、神仙等文化为核心,融汇其他资源,组合成“稻香:中国古今农耕文明生活板块”“儒风:中华文明基层社会生活板块”“仙意:桃源意境神仙文化生活板块”“画境:众山回响、万壑汇流的山水文化生活板块”四大板块,建成多元立体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体系,以期玉盘盛珠,串珠成链,构筑具有仙居优势和特色的整体格局。我省已经开展的诗路文化带建设、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都是对文化遗产当代形态的整体建构和全方位展示。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