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2025-08-18 08:56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2025年08月18日 08:56    来源:浙江日报    周宇晗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探索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担当,为新时代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工作形成了鲜明特色。面向未来,建议继续在深化研究、加强保护、推进国内外传播等方面下功夫,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实现新提升,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

■ 本报记者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高度,亲自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并将文化保护工程纳入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深刻指出:“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从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总书记怎样的文化情怀?面向未来,浙江如何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实现新提升?本报近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

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生动载体

记者:“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七个着力”之一。如何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性?

王巍: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它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虽然在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但最为生动、直接的载体,是散落在全国的各类文化遗产。比如都城、村落、作坊等遗址和建筑群,陶瓷、玉器、画作等文物,以及文学、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让民众了解和感知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进一步讲,统一多民族国家何以形成,中原王朝与周围广大地区是怎样的关系,古代中国如何演变成为现代中国等等,很大程度上也要靠文化遗产来见证、来述说。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刻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就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文物保护措施,建立起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大力支持三明万寿岩遗址、福州古厝等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彰显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应该说是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理念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亲自部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并把文化保护工程纳入其中。他两次到良渚调研,多次对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他的关心指导、亲自部署和直接推动下,浙江率先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立法,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实现了零的突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相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已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特色。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探索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担当一以贯之,为我们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活化利用上下更大功夫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您认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

王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更加健全、保护对象更加丰富、保护制度更加有力。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守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氛围更加浓厚。在20世纪80、90年代,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个古城说拆就拆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如今,从各级政府到普通民众,都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

与此同时,在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发挥。例如,长期以来,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总书记倡导并亲自部署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创建了一大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消弭了这一矛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政府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的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复原和再现良渚古城的空间布局、良渚人日常生活的场景,让5000多年前的历史鲜活起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

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保护基础上的活化利用。近几年,“博物馆热”成为一种现象,我认为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博物馆热”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馆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的增强,让文物的研究、展陈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圈子中,而是走向大众、走向生活。我一直倡导,要让博物馆继续“热”下去,实现“三层次”:首先是让民众看得懂。相关的文字说明不能太深奥,不能只是寥寥数语,至少要让具备初中教育水平的人能够看得懂。第二是让大家有兴趣。除了文字说明,还要搭建各种互动式、沉浸式的场景,丰富参观体验。第三要让观者受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在同时代领先的工艺,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现在尤其感到,我们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上,露出了一个好的苗头,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打造具有浙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展陈平台

记者:今年是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在您看来,过去20年,浙江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上有哪些亮点?

王巍: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三方面特色。

一是持之以恒。有些地方发现了城址、沟渠,可能就此打住,并不关注里面究竟有什么内涵。而浙江一旦有了重大发现就会不断深挖。以良渚遗址为例,从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发掘工作,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浙江考古人一代又一代接力,相关的考古工作基本没有中断。在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以后也没有“万事大吉”,还是不断地有新的发现,比如发现水坝数从申遗时的11条增加到了30多条。都城、宫殿、大墓、礼器……种种细节让良渚古国从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变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有色彩。

二是精益求精。从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良渚遗址,到西湖、大运河、宋韵文化,浙江的文化标识十分鲜明,文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原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是浙江?这次我到浙江来参加2025年溯源新思想论坛,才知道早在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部署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文化建设工程——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这一系统性工程为浙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不只是文化工作,我深切感受到浙江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不做则已,做就尽全力做到最好。比一般的认识再深入一步,这就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三是站在浙江,放眼全国。地方上往往对自己的文化比较重视,对其他地方不关心、不了解。而浙江的文化工作者有开放的胸怀,擅长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多项考古工作已经突破省域范畴,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推进。比方说对良渚玉琮、玉璧的研究,不仅限于当时,更研究良渚文明衰落后,这些玉琮、玉璧如何向四周扩散、向中原地区输送,经过千百年来的扬弃,最后融入中华文明的大体系中。

记者: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要求,浙江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浙江省委提出,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您认为,未来浙江应如何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实现新提升,助力建成高水平文化强省?

王巍:首先要深化研究。这几年,浙江境内不断地有新发现。井头山遗址作为中国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将宁波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推到了8000年前;仙居下汤遗址揭示了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结构,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都是浙江独有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发掘好、研究好。

其次是加强保护,加快形成“人防+物防+智防”全域监控网络。目前,在数智化技术应用上,有些遗址做得比较好,有些还存在差距。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树立一个标杆、形成统一的工作方针,引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标杆看齐。

第三是优化传播。这方面,既需要省域层面统筹部署、提供支持,也需要各地政府各自发力。一方面,要将已有的文化成果、文化产品推广出去,打造更多像三星堆那样广为人知的文化IP。例如上山文化遗址群已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那么首先要让全国人民知道上山文化的独特和精彩。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在传承传播上没有定于一尊的标准。就好像百花园中,既有鲜艳夺目的大牡丹,也有各美其美的其他鲜花,共同组成万紫千红的花海。浙江各地结合自己的条件,把自己的文化优势、文化特色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全域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外宣,提升浙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需要我们改变惯常以国内为主的传播方式,用外国人更容易理解的话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浙江篇章。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我们应该进一步领会其中的深意。我认为,重中之重是把良渚作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圣地的重要性,以及其背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讲给全世界听,并得到世界的认可。我建议,接下来的“良渚论坛”应在这方面设置更多的议题和议程。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