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专题 > 两会 > 正文

“两会”代表委员为产学研结合支招

2012年03月15日 14:13   来源:国际在线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产学研结合又一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做好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成为科技、教育乃至经济界委员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较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航原校长李未说:“实际上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年来始终没有动摇。”然而,多年来,一方面是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在25%以下的低位徘徊,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一方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创新乏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5%。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仿佛成为一个难解的扣。

  已经当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致公党中央常委黄因慧告诉记者,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作为提案提交到全国政协,少说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其中还有一段时间提出“官产学研相结合”,把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观念,确立也不只五年了,但真正引起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关注还是近一两年的事情。

  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了委员代表们对此问题的热切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今年经济形势仍很严峻,特别是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匮乏,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

  科学创新在高校,技术创新在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北航科协副主席徐世杰认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应该在大学和研究所,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企业,特别是很多垄断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应该建立研发中心,公开向社会招标立课题。他不是特别赞同企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来做基础研究,这应该是由大学来做。在研究成果问题上,现在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归属不明确,这很容易影响创新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原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认为,现在的产学研结合更多的还是竞争,并不是联合。他建议国家建立机制,明确分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和利益链条。

  郑兰荪认为,应建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为企业服务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特别强调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明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代表委员对于产学研结合有一个共识,要从产业长远发展来考虑,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如果只是功利地盯着眼前的效益,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只能是“貌合神离”。

  全国政协委员、西工大教授高正红认为,产学研结合要想做得更好,一方面,企业不要回避科研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长远一些,为后期发展进行先投入,做一些基础研发。

  李未的观点与高正红不谋而合:“学校应该更具有前瞻性,而不是被动地解决研究所和工厂遇到的问题。学校要进行‘前高技术研究’,‘前高技术研究’是指那些有前景的、但还没有形成市场、离工业界还有一段距离、可能超前一二十年的研究,虽然当下看不到工业背景,但潜在的作用是很大的,这样就可以引导市场。如果高校下一步朝这个方向走,宁可坐十年冷板凳,专心致志花一万个小时做一件事情,那时候产学研结合就会更自然一些;二是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要更灵活一些,应该允许老师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形成一些小的专业公司,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更宽松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为生产服务,通过专利和版权的办法保护科研成果,学校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教学质量。100个研究里有5个成功就非常好了。”

  航空航天领域产学研结合较好

  “国企历来研发投入都比较多。像中航工业这样的大型国企,产学研结合一直做得很好,与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也很好。”黄因慧对记者说。

  高正红也认为,有航空背景、和航空有密切关联的学校,相对普通高校来说,产学研结合做得比较好,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支持航空事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效。这种结合不完全是一种行政命令,是事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很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前景。

  李未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自豪地对记者说:“北航有很多科研成果变成了工业上急需的技术,很受工业界欢迎。北航毕业生也在航空航天相关单位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比如现在的探月工程中11名副总以上的工程师里,有5名是北航的。”

  对于高校推行的“工程中心”,李未认为,学校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的预研机构,中航工业在北航设立了一些研究基金,对高校和人才也非常重视,航空航天系统企业与大学共建实验室,操作和运行得都不错。航空工业发展得很快,学校更加前瞻性的研究还亟待加强。黄因慧则希望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