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机型档案 > 中航工业 > 正文

中航工业修史工作初具规模

2012年03月16日 16:12   来源:SRC-1998992037   

  2011年末中航工业航史办下发关于征集各企事业单位修史工作总结通知以来,航史办陆续收到近60家单位的来稿。从这些单位的总结中,人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航工业企事业单位纷纷响应集团公司党组的号召,从2010年起就开始了航空工业史的修史工作,有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行业修史工作已初具规模。

  薪火相传 修史不辍

  中国航空工业历来重视修史工作,从航空工业局创立不久就成立了资料研究室,统一存留历史资料和重要文件,为以后的修史工作打下了基础。1982年,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决定,在行业内开展大规模的修史工作,经过两年的准备,于1984年各级单位成立了修史领导小组、编审委员会和工作办公室,编修航空工业史、专业史、专题史、企事业单位史和大事记、年鉴等。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99年才基本结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虽然从领导层面来看,1999年成立了航空工业两个集团,没有了修史方面的有关机构编制,但修史工作并没有间断,不少单位仍然设有修史工作机构,保持了修史工作常态化。如中航工业沈阳动力所,至今已经出版了1956~2002年的《沈阳动力所史》上下两册,2003年以来采用以“志”代“史”的办法,每两年编一本《年鉴》;中航工业东方2007年成立了厂史编写委员会和办公室,至今已经完成了1984~2008年厂史的编写任务;中航工业涡轮院已经在2009年启动了院史续编工作;中航工业凯天完成了2001~2005年的27万字的厂史撰写工作;中航工业导弹院完成了2002~2010年的《年鉴》编辑并在内部发行;中航工业直升机所2007年出版了《中国直升机发展简史》等书籍;中航工业东安在2008年重新启动修史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004~2008年厂史和1978~2008年的大事记续修工作;中航工业黎明、昌飞和陕飞等单位也相继完成了各自单位史的续写工作。 

  这些修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单位,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工作落实。大部分单位都是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或编委会主任,使得修史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经费保证,修史工作落到了实处。二是有一批热爱航空工业的老同志在支撑着修史工作,他们有热情、有经验,成为基层单位修史工作的骨干。

  借势运作 组织有方

  2010年3月18日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启动大会召开后掀起了新的修史高潮。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在会上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在大会上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加强领导。直接从事编修工作的单位和部门,要明确职责,组织得力,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相关单位和部门,要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要切实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鼎力支持,认真解决编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决保证编修工作按时完成,决不拖延。” 

  集团公司航空工业史启动大会后,许多单位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响应集团党组号召。一是已经有修史组织机构的单位,按照集团公司模式,重组了领导小组、编委会,组建了编修航史办公室;二是原先没有修史机构的单位,在接到集团公司通知后也马上成立了相应机构。有了编修航史的机构,不少单位还制定了本单位的修史工作计划,并聘请一部分离退休的老同志加入修史队伍。中航工业千山制定了2010年到2012年的修史计划,到2012年6月要初步完成厂史写作任务;中航工业庆安分5个阶段续写2005年到2010年厂史的计划,得到了有效执行,并与有关兄弟单位开展了信息沟通;中航工业红林2011年3月启动近20年的厂史编撰工作,到当年10月完成了第二部厂史(1985~2005年)的初稿;中航工业综合所适时修订计划,将原定的每10年一次的所史编修,改为每5年一修,以便开展工作指导;中航工业沈阳所在每年一修的大事记的基础上,加大了信息量,将修史工作纳入知识管理。 

  与此同时,一些成立组织机构的单位配合集团公司航史办,在撰写两个集团史、编辑中航工业人物传和中航工业老照片等工作中积极开展征集史料、资料和历史照片,为完成集团公司庆祝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做出了贡献。在工作中,一些单位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带出了一批从事航史编撰工作的新同志,如中航工业东安、洪都、航材院等,老照片故事的写作大都由新老同志合作完成。可以说集团公司层面修史工作的全面开展,带动了一大批单位,也带动了一批新老作者,为下一阶段开展全集团企事业史、专题史和专业史撰写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规划新年 全面修史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年,党的十八大将在下半年召开,同时,“十二五”计划也进入攻坚之年,航空工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党组决定在全行业开展航空工业史的编修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的实际行动,也是用航空报国精神引领航空人开拓前行的具体措施。 

  顺应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航史办加强了组织和编撰工作,深入推动全集团公司的航史编修。不少直属单位、成员单位也修订计划,规划了新一年的修史工作。集团公司发动机公司已经着手制定航空工业发动机史的编修工作,写作人员正在落实中;中航工业长控在制定“十二五”计划时,同时制定了修史计划,争取在2015年完成全部厂史编修出版任务;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已经在收集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即将开始专题史和所史的写作;中航工业起落架已经设置了史志编修的长效机构,有了组织保障;中航工业郑飞将最近写成的厂史放到公司局域网上,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完善厂史资料;中航工业规划院将修史工作制度化,保持修史人员相对稳定,力争做到年鉴年年有,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三二零一医院计划今年完成2004年至2010年的院史编修任务;中航工业东安计划将公司老照片、老故事进一步修订完善后,集结成册,作为东安的文化产品,长久留存。特别要指出的是,继2010年《中国航空报》连载《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后,2012年中国航空报社将与集团公司航史办再度联手,开辟专栏,刊登各企事业单位创建人、专家、英模事迹及老照片的故事。 

  从各单位上报的材料中,处处体现出大家希望把航空工业史编修得更好的信心。这些材料,也对集团航史办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希望。它们主要是要加强对基层单位修史工作的指导;开展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希望开展对修史工作人员的培训;进行工作交流和评比。同时希望集团公司航史办在格式、版式、产品名称等方面进行规范,使航空工业的修史工作少走弯路,健康发展。    (中航工业航史办)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