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筑梦、追梦、圆梦

——致我与西安外场试验队的一千多个日夜
2015年05月18日 09:15   来源:《大飞机》杂志   吴建军

  在2014年12月3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前,我曾经无数次设想过ARJ21-700飞机正式取得型号合格证的情景。那是所有为这个型号拼搏奋斗多年的人一同筑起的梦,梦很美,只是很漫长、很熬人。那一天,在我前面还坐着好几排满头银发的老人,有些甚至是耄耋之年,都是为国家民机项目做出过贡献的专家,我当时就是一阵感慨。到了金壮龙董事长接过型号合格证书的一刻,原本以为思想准备很充分了,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喉咙发酸,眼眶忍不住地胀红、湿润。

  仪式结束,所有人排着队争先恐后上台合影,久久不愿离开。我和外场试验队10余位代表有幸与董事长一同合影。这是属于大家的梦圆时刻,当时的我闭上眼享受着所有人的欢呼,思绪却穿越到了1000公里外的阎良试验基地,那里还有更多队员正在翘首盼望着胜利的消息!闭上眼,我能看到试飞基地停机坪上漂亮的ARJ21飞机,看到整天敲敲打打、热火朝天的467机库,看到那间我们6个领导合用的办公室和其他队员更简陋的办公环境,看到食堂为晚归的同志们准备的菠菜面??

  人口不足10万的西安阎良,真实记录下了我与300余位中国商飞西安外场试验队员为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一千多个日夜。我相信,即便过去多少年,所有人都不会淡忘这段筑梦、追梦、圆梦的经历,不会忘记在一起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

  光荣与梦想

  2011年10月的一个周末,我登上从上海飞往西安咸阳机场的航班,正式成为中国商飞西安外场试验队的一员。我曾经在部队工作34年,也负责过时间跨度很长的武器装备重点项目,但这次参与ARJ21-700飞机这样关乎国家战略的项目,还是明显感到了不同以往的国家使命和责任。

  ARJ21-700飞机早在2008年底即告首飞成功,但适航取证的道路却远不是一马平川。2010年,中国商飞公司下定决心在西安阎良树起外场试验队的大旗。11月2日,时任公司总经理的金壮龙为试验队授旗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形势的紧迫和责任的重大。中国人翱翔蓝天的梦太长、太久了,研制出国产民机更是几代航空人的梦想,他们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项波澜壮阔的事业上。现在,这根接力棒的最后一棒,终于交到了西安外场试验队的手上。转眼一年过去,自己也启程奔赴最前线,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当时的我心里既有压力也有兴奋。

  现在回过头来看,由于国内几乎没有民用飞机型号适航取证的经验,大量问题和困难几乎每一天、每一分钟都会冒到我们面前,外场试验队与中国试飞院的同仁们每天都在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样开拓性的工作充满挑战,所取得的每一阶段的成功和荣誉又反过来照亮了我们披荆斩棘的梦想道路。

  在外场,每当碰到看似过不去的坎,我作为临时党委书记都会对队员们讲,同时也是鞭策自己:我们这支队伍从事的民机适航取证任务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但也正因为项目艰难,才更能体现出我们这份事业的不平凡和价值,才更能折射出作为任务核心的外场试验队的光荣!

  适航取证就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持久战。这场大仗,我们不但要打赢,还要赢得漂亮!

  艰难的起步

  刚到试验队的时候,外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员队伍,尤其是骨干力量非常不稳定,以至于在项目管理上,在技术攻关上,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无法得到有效延续。

  一方面是适航理念远没有深入人心,参试各方在民机适航观念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使得一些重大试验试飞科目进程受阻,社会上负面舆论压力加大,队伍里开始产生急躁、埋怨的情绪;另一方面是原计划只作为短期过渡建立起来的各个“临时党支部”,在组织架构上不足以形成战斗合力,更难以把来自不同单位的队伍聚拢到一起,临时党委在管理上困难重重。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意识到首先必须牢固树立队员的理想信念,从思想根源上稳定住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一句古语:“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要强化队员甘于奉献、勤于攻关、勇于立功的责任意识,必须开展具有实效的形势任务教育。

  于是,我们在飞机前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言,并把试验试飞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入其中;我们在机库举办《国家命运》读书演讲比赛,进行“两弹一星”精神学习交流座谈,组织参观延安革命圣地,唤起年轻人对国家和工作荣誉的强烈认同,把“大局意识”、“家国情怀”灌输给队员们;我们组织“队员家属走进试飞一线”活动,对队员和家属的触动都很大,在现场了解亲人的工作状况后,家属纷纷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支持。客服中队一位队员的妻子抱着两岁的儿子表示:“老公,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们都支持你。”支持中队一位队员说:“家人参加活动回去后,亲戚朋友都投来钦佩的目光,倍感自豪。”

  另外,临时党委通过与总部及各单位的协调,增加了外场试验队员国内外培训深造的机会,以及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支持,并增加驻外工作津贴,增加探亲休假机会等,从各个方面逐步解决了队员们的实际需要,这些“实打实”的政策得到了队员的拥护。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考虑必须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因为适航取证远非一蹴而就,摘掉“临时党支部”的帽子也就势在必行。在公司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临时党支部终于改为正式党支部,队员的党员组织关系都调到试验队,并选配作风好、能力强的骨干担任支委,试验队的组织架构基本形成,临时党委带队伍也有了基础。当然,打铁还须自身硬,外场试验队的领导班子来自各个单位,临时党委按照“五型”班子建设标准和要求,抓班子,带队伍。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也充分达成共识:在问题面前只有统一思想,相互补台,才能形成合力,好戏连台。

  在试验队,我们尤其强调“责任认领制”,对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也不遮不掩,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赵越让大队长尤其带头作自我批评,他勇于承担的作风对全队上下影响很大。外场的规矩就是“对事不对人,谁有理谁说了算”,几年下来,试验队的年轻人也都从起初的推卸责任,转变成主动找自身问题,这“一推一找”,团结的氛围就浓了,团队精神也就出来了。

  到了2013年初,在临时党委的推动下,组建起了由180余人组成的外场试验核心团队,主要包括工程中队、保障中队、客服中队、试飞中队、支持中队等,成功稳定住了骨干力量。核心队员常年驻守外场,肩挑重任,上情下达快,传递信息准,队员相互熟悉,配合熟练。事实证明,这支外场的中坚力量在适航取证的攻坚阶段和冲刺阶段,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探索与开拓

  为满足对特殊气象、民航机场设备等相关的验证要求,ARJ21-700飞机6年来共组织了28次专项外场试验试飞,包括在海拉尔、鼎新、嘉峪关、厦门、乌鲁木齐、长沙、东营、格尔木、银川、成都等25个国内机场,2014年3月,更是远赴加拿大温莎机场完成举国瞩目的自然结冰试飞,飞越了亚、欧、美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沿途经停10个国家的18个机场,实现北半球自东向西、总航程3万公里的环球飞行,开创了国外试飞的先河。

  我也追随着试验的进程,到过几乎每一个特殊气象试验的现场,很多地方气候条件之恶劣远远超乎想象。比如大侧风试验,四年里4次赴鼎新机场,每次要从嘉峪关机场穿越3个多小时车程的荒漠才能到达,和试验队员一起住在鼎新机场的部队军营里,条件简陋自不用说,最无奈的是每次都必须承受漫长的“等风的日子”。尤其是2013年3月28日起,整整经历了一个月的等待,终于成功换来一整套大于20节风速的试验数据。等待,但不懈怠。我和队员们一道在现场时刻监控,天气和任务的双重压力交织在一起,折磨着所有人,干燥的沙尘暴吹得人皮肤发黄、嘴唇开裂,甚至流鼻血,但即便这样也没难倒我们的试验队员。

  再比如,三年3次赴内蒙古海拉尔机场开展高寒试验试飞,每天凌晨4点出发,几乎一眨眼的工夫,衣裤、口罩、眉毛上都凝结起厚重的白霜,手指、脚趾都冻得发麻,队员和飞机还是一道抵御住了最低零下43.2℃的极寒考验;在长沙,54℃的高温让当地人都直呼受不了,我们的队员反而兴高采烈,因为好不容易才盼到符合试验要求的高温;在格尔木高原试飞、在乌鲁木齐自然结冰试飞,在所有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气候条件下,我们的外场试验队员都没有退怯,这样的战斗感情弥足珍贵,这样的特殊经历也注定终生难忘。

  在阎良的这几年,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一种常态,但在外场试验队,大家都已经适应了这种局面,并且勇于通过科学的论证和团队的智慧,去攻下每一个山头。由我负责的ARJ21飞机102架机曾用8个月时间来完成结构载荷试飞测试改装和地面试验,并满足局方CCAR-25部适航条款要求,成功获取验证载荷分析方法的典型载荷数据。起初,根据试飞院的军机测试经验,认为完成任务仅需3个月,但工作一起头试验队员马上发现,测试点比军机至少要多出3倍,我们立即组织与外方供应商专家开展紧急研究,讨论的答案是至少要8个月。最终,在“保时间”或“保质量”的选择题上,我们选择了服从质量至上的原则。这之后,试飞院及其他参试单位在很多问题上都主动与外场试验队磋商解决,跳出了经验主义的框框。

  “钢铁般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中国商飞公司的企业精神,在试飞院467机库,外场试验队员每天都用实际工作诠释着大飞机精神,它成了烙印在试验试飞一线每一名战士胸前的军章。即便高风险科目接踵而至,大强度试飞不断考验所有人的心理和生理极限,大家还是顽强地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心无旁骛,埋头苦干,用漂亮的成绩单来慰藉所有人离乡背井,远离亲人、爱人所作出的牺牲。

  反过来说,在科研攻关、锤炼技术的道路上,外场就是炼金的大熔炉,临时党委对于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给舞台,也给激励,敢于让青年挑大梁,帮助青年在实战坏境中迅速成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事业、对自身能力的责任和自信,许多优秀的年轻人也先后崭露头角,挖掘出了自身蕴藏的潜力,阎良外场也真正成为了年轻人迅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平台。

  圆梦与腾飞

  在阎良外场的一千多个日夜,我和试验队员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回想起来真是亲如一家。我们谈理想,也谈生活,谈事业,更谈奉献,试验队大力倡导发扬“牛文化”,做勇于实践的“拓荒牛”、做恪尽职守的“孺子牛”、做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很多特殊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2013年的大年初四,年味正浓,但考虑到年初五起连续3天,都要在机库完成飞机前起落架应急改装的准备工作,确保节后飞机能立即投入试飞任务,工程中队、保障中队的28位同志还没和家人团聚几天,就又匆匆踏上了返回阎良的征程。有个队员告诉我,她3岁的小孩对她说:“妈妈,欢迎你下次再来我家玩”,让她心里硌了很久。

  记得2014年7月12日起连续5天阎良全区断水,正值酷暑,机库里温度达到37℃,机舱内更达到40℃,但保障中队为了加紧给防火试验做准备,不得不继续在飞机前后货舱改装内饰。临时党委把矿泉水运到现场,供队员洗脸擦身,大家也不抱怨,安静地干活,这5天没准就是这些小伙子一生当中最煎熬的5天。

  记得2014年5月由我主持的外场试验队集体婚礼,金壮龙董事长、贺东风总经理给每对新人发了贺卡,薛利副书记为7对外场伉俪证婚,不仅是7对新人,在场的很多队员都激动得流下眼泪。试验队里有长年不能回家的父亲、丈夫,也有因为工作耽误了结婚、恋爱的军中木兰。有位试飞中队的工程师告诉我,出国培训让他错过了孩子的出生,后来连像样的婚礼都没有办,这场集体婚礼圆了他们小夫妻多年来的一个梦。我看着一岁多的大胖小子,又是欢喜,又是叹息??

  这样的故事在外场试验队里着实讲不完,个人的“得”与“失”放到整个项目里显得那么小,却又那么揪人心窝。我常和队员们讲,你们是一批有幸被公司选中成为见证和开创国产民机历史的幸运儿,中国民机发展的需要给大家搭建了事业的平台,项目研制的需要给大家创造了快速学习成长以及施展才干的平台。“项目成功我成材,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从各个地方有缘相聚到一起,一定要抓紧宝贵的机遇,锤炼品质,矢志拼搏,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一定会成为我们所有人一生中最特别、最难忘的回忆。

  现在,“取证梦”已经圆满实现,如果说“大飞机梦”与我们还有一段距离,那么ARJ21的“交付梦”已近在眼前。取得型号合格证是一个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中国商飞公司通过外场试验队多年来的探索和开拓,摸熟了适航取证的大部分规律,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有效的适航工作体系,这将为承载了更多国人期盼的C919大型客机项目铺平道路,为国产民机制造业的腾飞提供最坚实的基石。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