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中国公务机市场领跑全球 哪些瓶颈阻碍市场释放?

2013年11月07日 09:39   来源:新华网   

    公务机,究竟是财富的象征还是便捷的?业内人士称,目前像王健林、许家印等企业家和一些明星,不少都有自己的公务机或正在使用包机服务。

  如今,无论是国内公务机运营商还是国外制造厂商,均对通用航空市场充满巨大期待。但是,中国公务机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有不少瓶颈需要解决。

  中国公务机市场“领跑全球” 

  从赵本山到成龙,从王健林到许家印,不少明星和企业家拥有私人飞机或公务机。多位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公务机市场正驶入“快车道”。

  近日,中国民航局成立了由局长李家祥担任组长的通用航空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通用航空工作力度。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通用航空行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现有通航企业178家,在册通用飞机1610架,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399个,预计今年飞行总量接近60万小时。

  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发布,通航产业成为各地政府与民营资本的投资热点。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总经理李海表示,相比全球32万架通用飞机总量,中国在册通用飞机数量偏少。未来我国通航市场将高速增长,最终市场需求或将增至1万架份,总量达到万亿元人民币规模。

  多家企业和机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务机市场,仅未来十年新增市场价值就将达到数百亿美元。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近30%的加拿大公务机制造商庞巴迪预测,随着民航空域开放和机场基建加速,未来二十年间中国共将购入2420架公务喷气式飞机。巴西航空工业、空中客车等业内主要公司也做出类似预测。

  中国民航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宇说,包括公务飞行在内的中国通用航空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至2020年中国公务机每年将引进100架左右,这种发展速度在全球领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认为,目前我国通航产业呈现政策信号强劲、地方政府热情高涨、产业资本高度关注以及国外产业在国内布局等特点。

  公务机消费从盲目转向理性 

  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等主办的第二届澳门公务机展举行。记者在航展现场发现,公务机制造商、运营商还是消费客户,都越来越趋于理性,我国公务机市场正从刚刚起步的“婴儿阶段”转型升级。

  开展当日就不乏内地买家前来观看和询问,但这些买家不再是买豪车般“一掷千金”,而是本着理性消费的态度,希望最大效率地利用公务机。

  一名本身就乘坐公务机前来观展的买家透露,公务机除了价格不菲外,通常飞行费用为每小时3万至10万元人民币,此外还有每年的养护托管费用,所以要好好算算账。

  从展会现场看,展出的16架主流公务机售价范围在4000万至5亿元人民币。亚洲规模最大的公务机运营商金鹿公务航空副总裁说,从2012年开始,购买公务机的人群越来越理性。例如售价5000多万美元的“湾流G550”型号公务机,可以乘坐18人直飞美国,一度最为中国用户喜爱,但去年开始售价约3000万美元的更小更便宜的“G450”突然受宠;同样“湾流G200”“豪客”等七八人乘坐的机型需求增长明显,这说明用户已回归理性消费。

  亚洲公务航空协会主席吴景奎对记者做了个比喻:这与以前购买“大哥大”一样,很多人把公务机当成社会地位的象征,但是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其真正作为高效交通工具、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开始渐渐体现。

  释放市场仍需解决三大瓶颈 

  长期来看公务机客户群体在快速增长,但国内市场仍有很多需要调整的问题,这在产业政策、航空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如果瓶颈不解决,有再大的市场也很难释放出来。”张鹏说。

  首先,产业政策特别是税率对于公务机没有倾斜。张鹏表示,公务机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为22.85%,例如买一架售价在5000万美元左右的“湾流G550”飞机还要缴税1000多万美元,相比之下波音737型号以上的飞机税率仅为5%。

  另一方面,公务航空运营的法规不完善,很多标准不统一。吴景奎说,这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高。例如公务机飞行至每个机场都会遇到不同的收费,没有行业标准。“不仅各公司感觉到这个问题,客人也不理解。”张鹏说。

  第二,航空资源有限,地面停机位缺乏。一方面国内主要商业和公务航空发展很快,飞行的时刻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业内人士表示,如北京、三亚、香港等繁忙机场本身已处于饱和状态,有时根本不接收飞机,或者要求下完客立刻把飞机调走,陡然增加企业成本。

  第三,国内缺乏专用的公务机场。专家指出,虽然北上广深等城市都在建设或计划建设通航机场,但相比美国1.8万个通航机场,国内机场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公务航空的巨大需求。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