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走近中国首艘航母:中国航母的“保姆”

2013年04月24日 16: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陶社兰

  对于参加过中国海军各类舰艇保障的王运明来说,如何做好航母的保障,仍然是一个问题。“原以为航母的保障很简单,其实不然。它是由量到质而不是从小到大的保障。”

  今年2月27日上午,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靠泊青岛某军港。首先要做的就是架设舷梯,任务落在王运明担任参谋长的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官兵肩上。尽管此前已经操练了很多回,但毕竟是第一次实际操作,岸上的后勤部长李恩还是捏了一把汗。结果,架设得很顺利,比预定时间还要提前。

  航母停靠码头后,怎么解带缆?水、电、油、气怎么供应?垃圾、污水如何处理?怎样保护航母的安全?武器装备枪械弹药如何保障?……一系列问题,需要配备一个“保姆”。于是,这个综合保障基地应运而生,主要担负航母保障、区域性保障等任务。

  这是一个伴随中国海军战略转型、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力量建设而组建的新型综合保障部队,所面临的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和模式可循,标准高、要求严。

  基地政委孙成杰告诉中新社记者:“只有主动作为,加强能力建设。”他和司令员张林带队,前往辽宁舰取经学习,并与该舰建立了互通互联机制,主动参与出海试验试航任务,确保了能够适时掌握航母最新的保障需求。

  曾经就读于国防大学的司令员张林,面对全新事业,梳理了部队应具备的16项能力,需要构建的18套保障体系,将其分解成37个针对性研究方向,由常委分工带头进行研究攻关。

  拿解带缆来说,由于航母离岸的间距很大,而且缆绳很粗很重,必须用带缆艇引缆。“带缆艇从哪个角度切进合适的位置?缆绳怎么撇?都是新问题。”李恩说。他三次带队去大连船厂,想方设法拍摄到一些辽宁舰的资料,回来后大家细细研究。“比如撇缆,在驱逐舰上是由高处往低处撇,而航母的缆绳,是在带缆艇上由低处往高处撇,难度可想而知。”

  令官兵欣慰的是,基地组建以来,航母靠泊保障力量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自主研发的综合保障三维虚拟演练系统受到上级肯定;开创性建立了基地航母保障三级指挥机构;完善了各种战备行动、应急处置的方案预案,科学制定的各种专业保障方案,所有研究成果均得到了实践检验。

  “航母的需求就是我们行动的命令,航母的安全就是我们的生命。”在基地采访,中新社记者常常听到官兵这样说。作为中国第一个保障航母的基地,他们按照“组建一支部队,创办一所学校,培育种子人才,积蓄发展后劲”的总体思路,全力投入辽宁舰的后续保障。

  基地参谋长王运明说:“目前,航母‘靠得上’的问题已经解决,如何‘呆得住’,还会有许多新问题。我们要适应新对象、新理念、新手段的变化。真正实现由舰艇到编队的保障、由岸上到海上的保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要思考得更远。”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