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圆满落幕。3420名技能英才围绕106个竞赛项目展开巅峰对决,最终348名选手摘得金、银、铜牌。这场大赛生动诠释了“技能照亮前程”,激荡起技能报国的澎湃力量。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立足建设制造强国的高度,要让更多青年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就要打破思想上的落后观念、为技能人才成长“铺路架桥”,畅通成长通道,释放技能人才的澎湃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支撑。
释放明确信号。肯定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是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逻辑起点。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四川成都首次将“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成都工匠等人才明确纳入《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跟进匹配系列支持政策;广东深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每年评选“鹏城卓越工程师”“鹏城工匠”“技能菁英”,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湖南株洲市委人才办、市总工会联合出台的《株洲市培育激励“株洲工匠”10条措施》也为“株洲工匠”提供了子女入园就学、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礼遇措施……可以说,各地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成果丰硕,技能人才待遇与地位正在稳步提高。
激发动力活力。人才成长需要“硬政策”,也需要“软环境”。“十四五”期间选树的60名中华技能大奖、588名全国技术能手,不是简单的“发奖状”,而是给全社会立起了“技能成才”的标杆。这些获奖者里,有在机床前打磨精度到0.01毫米的工匠,有攻克芯片制造难题的技术专家,他们的故事通过报道走进车间、校园,让更多人明白“靠技能也能闯出名堂”。以前不少人觉得“学技能不如考大学”,现在看到“八级工”能拿高薪、受尊重,看到企业抢着要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报职业院校、学技术工种。这种“技能光荣、报国可敬”的氛围,不是“一阵风”,而是像春风一样吹进人心,让更多人愿意投身技能领域,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落实保障服务。加大国有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关键要抓好贯彻落实,把政策的“指挥棒”向技能人才倾斜,全方位多角度提供务实的保障与服务。各地各部门要担当担责,把相关的政策举措落细落实,把实实在在的奖励激励送到技能人才的手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
敢于打破学历、职称、年龄等限制,推动建设重要行业或产业技能人才薪酬数据库,为各行业提供信息参考。要借鉴突出地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经典案例,鼓励企业发挥主动权,落实好岗位分红、专项特殊奖励、技术创新成果入股等激励办法,以实绩定待遇、评奖励,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一席之地”、“技高一筹”的人才“薪高一档”。与此同时,要建立跨地域的人才技能等级互认体系,适度提升高职毕业生在落户、安居、就业、晋升等方面的待遇水平,切实解决技能人才的后顾之忧,方能使人才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广。(晏艺文)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