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

2008年03月14日 23:23   来源:新华网   

   实行大部门体制有三大重要意义

图为迟福林谈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华网 张泳摄

  网友“黄河岸边”:

  在本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大部门体制”。如何理解这个新提法?此次包括“大部门体制”在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有无先例?是否借鉴了国外行政管理制度上的一些经验?

  迟福林:

  我想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部门制”为重点,推进这一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是现阶段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为什么要做“大部门制”呢?当然,国外的一些经验确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主持人:

  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先例是吗?

  迟福林:

  第一,我们处在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更多地强调专业管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因此我们前五次的机构改革从100个国务院的机构逐步减少到现在的27个,是逐步地朝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符合政府职能转变这样一个趋势发展的。因此,“大部门制”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我们搞“大部门制”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使得政府在企业、社会真正成为投资建设主体后把政府该做的事情做好。这种情况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大家的共识。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而政府更多的则是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包括政策、规划、信息、市场、重要基础设施等等方面,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从我们的问题上来看,为什么政府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呢?比如刚才我们谈到的为什么要把人事和劳动合起来呢?这是与目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次机构改革方案中很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大问题: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二是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有些权力过分集中,有效的监督还不到位。在这三个判断下,用什么途径或者方法能突破这样的问题呢?“大部门制”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做着的,而且有成功实践的经验,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这也是一个突破口。比如我们的宏观调控部门,未来微观管理的职能都要转出去,不能够既搞决策又搞执行又搞监督,这样肯定会出问题。我们说体制、机制性的腐败是指什么呢?就是三权不分,决策也是你的、执行也是你的、监督也是你的。那么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只是问题的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这样的一个“大部门制”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地位——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使执行权成为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相对独立的系统,提高它的专业性和效率性,第三方面是探索在行政范围内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

  所以大部门制有三个重大的意义:一是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服务;二是它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适应。我们宏观调控中有些矛盾问题比较突出,问题在哪里呢?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一些条件,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在运行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中很重要的在于打破原来那种具体的、微观的管理,而向一个大部门制发展;三是最重要的,就是“大部门制”是走向完善良好公共治理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大部门制”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将成为下一步目标选择

  网友“难忘南湖”:

  国际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借鉴了他们的做法,那“大部门制”会不会是以后国际上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呢?

  迟福林:

  “大部门制”在国际上既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在国际上有这样的经验;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的,或者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比如在发达国家,大部门制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行政结构。发展中国家像印度、巴西、阿根廷这样的一些国家也正在做探索,也在探索朝着这个方向走。

  我想无论是发达国家的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在于说是哪一个国家的,而在于它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给政府治理提出的一个基本性的要求。所以我想“大部门制”既成为我们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将成为下一步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选择。真正把它的含义搞清楚也有助于我们统一对“大部门制”的基本理解。

  主持人:

  的确,我们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是存在一些“九龙治水”的现象。此前您也讲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如果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整合职能,效果会更好。您是不是根据这次的部门调整的具体情况,向网民详细介绍一下,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迟福林: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我们通过这次雪灾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应急系统和基本物品供给系统中是比较弱的。这就更提醒我们:建立一个综合协调、统一有效的政府系统是极为重要的。

  从这样的分析出发,我们这一次的机构改革有几方面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要强化宏观调控体系。我们是一个大国,一个大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只有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中长期规划能够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及时地把握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才能有一个重要的保证。

  所以这一次机构改革把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是极为重要的。大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事情,似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这三个部委没动,怎么就说宏观调控体系能够得到加强呢?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下,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方案,在谈到国家发改委的时候确定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就是要在未来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目标前提下规定了国家发改委在未来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五项重要职能以及为了履行好这五项重要职能所提出了三大方面的改革。因此,虽然发改委的名称没有动,但是在内部职能转变的要求和职能的变化、运行机制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把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能现在转移给工业和信息部了。

  像对财政部也提出了三大要求,而且要求它朝着建立符合宏观调控的公共财政体系的方向发展,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银行也专门提出来是因为它在宏观调控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汇率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杠杆。因此,在人民银行的职能规定上突出利率、汇率作为宏观调控基本工具的特点。

  所以如果这三个部门能够职能转换按照方案的要求去做,并且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三方面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能够综合协调的宏观调控系统,那我们的宏观调控就是有效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经济上的更大的波动。

  因此,这次机构改革的这一条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是应对经济社会挑战,那么哪些是经济社会挑战呢?像资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增长的问题,这些是社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我们的机构调整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在机构方案的设计当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比如刚才所说的建立大环境部,另外在强化国家能源战略方面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为进一步建立大能源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再比如,我们在财政、人事劳动、住房与城乡部等多方面强化了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所以,这次机构调整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能否应对经济社会所提出的挑战。在这一块我们应该说也是做出了比较好的、比较现实的回答。当然,这也取决于下一步怎么操作这个事情,能不能有效地进行操作。

  第三,这次的机构调整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能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相适应。比如我们说建立大交通管理部门,只有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继续深化铁道行业的改革、打破铁路行业垄断的话,铁路实现政企分开了最终也要并入大交通。因此,说到我们的机构调整一定要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并且更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三条是十分重要的,强化宏观调控体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机构的挑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这些是我们这次机构改革应该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当然,政府自身建设等问题这次也提出来了,我想这些有待于在下一步的推进中探索并更好地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