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

2008年03月14日 23:23   来源:新华网   
  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1日公布后,迅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和思考的重点。3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做客新华网就新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搜狐网和讯网将会对本次访谈进行同步播报。

  1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做客新华网谈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图为迟福林在与支持人交流。(新华网张泳摄)

  三句话评价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目标明确、有重要突破、积极稳妥而且兼顾长远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网两会访谈。

  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近三千名代表正在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拟实行的“大部门制”及其他机构改革方面的举措,与“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等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作的承诺一道,构成了公众时下热议的话题。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为大家解读新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欢迎您,迟院长。

  迟福林:

  各位网友,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这次访谈,我也是第一次做客新华网,并且是推掉了不少其它媒体的采访邀请来到这里,就当前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和各位网友做一些交流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提出问题一起讨论。

  主持人:

  有关专家认为,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请问,您对这次的机构改革方案做怎样的评价?

  迟福林:

  我认为,这是一个继续,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在继续的前提下它是一个有所突破、深化了的方案。我对这个方案给予很积极的评价。这个方案可以用三句话做一个概括:

  第一句话是目标明确。在把服务型政府作为总目标的前提下,把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方式相一致的、与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并且统一效能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作为一个总的目标提出来。这就体现了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音)结构相结合。这样目标的选定比以往五次机构的改革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句话的概括就是有重要突破。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尽管涉及调整的部门不是很多,但是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却是有突破。比如人们议论的大环境,这次得到了重要的突破,在一些事关重要的机构设置方面有重要的突破。

  第三句话就是这是一个积极稳妥而且兼顾长远的方案。以往我们谈机构改革,好像政府一换届机构就要全到位,而这个方案不是,它是循序渐进的,最重要的是在有所突破的情况下体现了过渡性的特点,要涉及到明年、后年,而且为2020年以前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是说这次机构改革结束了未来五年机构就不做调整了,而是不但有突破、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下一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主持人:

  本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那么,请您分析一下:现在的一系列措施将如何体现出政府行政机构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迟福林:

  我在最近两年对什么叫公共服务型职能做了三点的概括:一是经济型公共服务,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要成为微观的主体;二是社会型公共服务,进入到一个发展新阶段,随着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老百姓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大大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以提供基本公共产品为重点的社会型公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制度型公共服务,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还处在关键时期,政府在推进改革的职能上还需要强化,而不是说改革不进行了。

  从我这样的分析出发,我认为这次在政府的整个机构调整上应该说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

  :都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呢?

  迟福林:

  首先,比如强调经济型公共服务,从宏观体系角度来说,过去很多宏观管理部门更多地是把重点放到一些投资审批、项目审批、专业性、地方性行业的管理上,而现在针对这一点,我们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作用是搞宏观调控。因此,在谈到国家发改委职能的时候,提出来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用了几句话:一是缩小投资审核权限,二是下放审核权限,三是简化审核程序,地方性的、专业性的除了规定报国务院审批的以外今后不要再报国家发改委了。这就体现了我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中长期规划方面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服务,按照方案所说的就是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政府的服务型首先就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整个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从过去的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第二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民生问题。在方案整个调整的过程中,这一点在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建设部不是简单改革,而是体现了政府在服务型上的根本转变,首先把住房加进去,而且把城乡加进去,不但要城市建设,而且要城乡统筹。这就体现了要把住房问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作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之一。在人事和劳动的合并中也强调要在蓝领和白领相统一的前提下才可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所以这个方案从多方面体现了在基本公共服务中来确立政府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这方面的特点很突出。

  第三,看了这个方案我注意到一句话“强调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我想这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体、为主导,同时必须有社会的参与,这样在政府和社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使政府的服务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也正像温总理所说的,真正让我们的权力运作在阳光之下。

  所以至少在这三方面体现了确实是朝着服务型政府这样一个目标有了一个很大的跨越,或者说是有了很重要的进步。

   品读新组建的大部门名称:新名称体现职能新变化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图为迟福林委员作《推进新阶段改革的三点建议》的发言。(新华社记者黄敬文 摄)

  主持人:

  迟院长,网民现在可能正在细细品读新组建的大部门的名字,您能否跟大家谈谈从这些名字中能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迟福林:

  比如说交通,是大的交通运输部,这是一个什么信息呢?这就是说我们在实行市场化改革、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必须按照整个政企分开的要求更好地实现行业管理。交通运输部这样一个名字体现了什么呢?就是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三十年的改革过程,我们要建立大交通管理部门是很困难的。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曾经设想能不能建立大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我们推迟了20年才做起来。

  主持人:

  比如交通运输部合并并包含了原有部委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新增的下级机构是国家民用航空局,隶属关系调整是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部管理了。您能不能从这些机构的设置上来分析一下您讲的大交通的概念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迟福林:

  这个大交通的概念我想最重要的就可以从部门的名字来看——交通运输部,可以看出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要在严格实行政企分开的情况下,把政府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决策和加强行业管理上。我们公路改革进行得早一点,但在十年前民航的改革很困难,民航基本上是政企不分的,而今天能够把民航纳入交通运输部,也就是说民航的政企分开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这个特点就可以看出来,交通未来的管理是宏观的,是一个行业性的管理,而绝不是过去计划体制下专业性的管理。基础条件变化了,因此对政府的职能和大交通这样一个职能的要求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二是在这个前提下又设一个民用航空局。那么未来民用航空局和整个交通运输部是什么关系呢?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重要的交通运输的政策、规划和统一的行业管理是交通运输部的,下面设局就为未来建立交通运输部范围内的又相对独立的执行系统建立了很好的条件。

  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就是交通运输部或者大部门下的局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执行系统。这个执行系统的建立将会使得民用航空的相关专业管理上有更高的效率,而把执行分出来以后,使得交通运输部在决策上更加科学化,更加强化交通运输部在整个交通运输中的决策责任主体的作用。

  所以,以上两个特点可以说是我们下一阶段整个大部门操作当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其他的几个部也同样如此,比如刚才我们讲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包含的原部委是人事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增的下级机构是国家公务员局。这个部的成立从名字上看是把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合并,其实不然,它更多地反映了刚才所说的两个层面的事情。一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步,改革走到这一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蓝领和白领在就业服务、统一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是平等的,这更有利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对人才合理、有效的配置。这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否则,劳动部管蓝领,人事部管白领,这样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所以这个特点体现得很明显,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部合起来成为一个大部,而是说职能的调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是新设立了国家公务员局。公务员的管理是很特殊的管理,我想这个国家公务员局未来恐怕应当是一个执行系统,或者说它是在公务员专业管理上相对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使公务员管理更专业化、更有效率。这两个特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主持人:

  还有比如国家环保总局调整以后是叫环境保护部。

  迟福林:

  对,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两年我也一再呼吁应该尽快地成立大环境、大能源、大交通。环境这一次是一步到位的,表面上是一个局变成了一个部,但在我看来这个意义可以说是相当相当大的。

  第一,“环境保护要不要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这件事情解决了。我们过去的环保总局更多的是负责专业性的监管,而现在环境部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按照一些发达国家所说的是内阁成员之一。环境这部分机构由局变为部,表明了在国家职能上发生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环境保护职能已成为国家基本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应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

  第二,大家也看到,过去我们环保局经常和社会站在一起,说哪个企业怎么样怎么样,说它也一再呼吁,我们也看到环保局的一些领导和社会大家一起呼吁。而现在,环境保护部变成一个部以后不再是一般的专业机构或办事机构了,而是决策机构了,是行业管理机构、综合协调监管机构。它能够更好地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真正把环境保护引入到政府整个协调系统当中。

  所以,从局到部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我们的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需求所采取的一个重大的、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是很有意义的。我对环境保护部的建立给予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确实能够像它现在职能规划的一样发挥作用。目前,我们在环保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因素,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引起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持人: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原来的建设部,它看上去改了一个名字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把住房和城乡建设还专门提出来。

  迟福林:

  对,刚刚我也谈到了,建设部的名字改了。第一,它体现了政府把住房问题纳入到自己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中,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第二,它既管城市,又管农村,因而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尽管一个部的名字发生了变化,但这个部并没有调整,它体现了一个职能转变,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统筹发展上的一些重要变化。因此,这个名字的变化其实是有相当深刻的内涵的。我想这对于建设部来说不仅是一个名字的变化,而是一个重要的转型。

  主持人:

  最后解读的是合并最多的工业和信息部,他合并了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烟草专卖局。

  迟福林:

  这个部门设置很有意思,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是一个大趋势,中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现在的工业化是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顺应这样一个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把工业与信息相结合,成立工业与信息部,我想是顺应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趋势的。

  但在这里,我很想强调的就是我们一定要要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工业与信息部这两方面的结合绝不能看做是原来计划体制下专业部委或者专业管理的回归,并不是这样的。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这是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来进行政策决策和行业管理的,这一点十分重要。有人认为我们工业有些矛盾、问题,主张恢复到原来的专业管理部委上,我想绝不是这样的,新部门重点是强化工业行业中的政策规划和行业管理,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第二,在这个设置中把国防工业纳入其中了,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国防工业。国防工业和整个民用经济相结合,将会更有利于发展国防工业,而且我们也是借鉴了国际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它又下设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我想这和上面所讲到的一样,未来它应该是一个执行机构,更能体现出它的专业化的管理。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