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更加结实的安全网

11月13日,在福建泉州住院手术的一位江西籍农民工(左一)收到泉州市工会干部(右一)送来的3000多元医疗补助金。从2006年10月起,福建省泉州市在外来务工人员当中广泛开展医疗互助活动,外来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只要交36元,本人因病住院即可申请医疗补助金,最高补助额可达3万元。目前,泉州市已有近30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医疗互助。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本届政府不仅有关怀、有措施,还着力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百姓编织更加结实的安全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一次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积极的就业政策”日渐完善。政府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2003年至2006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新增近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一座社会事业改革需要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这些年,医改大胆破题、奋力爬坡,农民爱提的“新农合”,城里人喜欢说的“一老一小”,就是其中的两个亮点。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农民兄弟曾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看病难,看病贵”。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2005年8月召开的第101次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试点范围,完善相关政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想到咱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新农合”已让7.3亿人受益,明年的参合标准还将大幅提高。
农民有“新农合”,城镇职工有医保,城镇儿童、未曾就业老人这“一老一小”的医疗需求该如何保障?今年4月召开的第173次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用3年时间全面推开,逐步缓解2亿多非从业城镇居民的看病就医困难。
成都市金堂县的沈元章大妈今年81岁,由于此前从未工作过,政府的各种保险都参加不了。金堂县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后,儿女们立刻筹钱让母亲入了医保。不久前,老人因脑梗塞住院,花掉1.1万多元,报销了近8000元。“这‘一老一小’可帮我大忙了!”
医改已经破冰,医改正待深化。国务院已成立由16个部委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目前正紧锣密鼓抓紧研究医改方案,这一造福百姓、万众瞩目的方案可望于明年出台。
保障是民生之安。种粮直补、“新农合”……这些惠农的好消息接踵而来,一件以前农民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也来到了农村。第177次常务会议提出,2007年要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低保全面起航。目前已保障农村困难群众2573万人,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1032元,预计今年底可保障3000多万人。农村低保的普及,将让家境困难的农民“人人无饥寒”。
从今年7月起,沈阳第一制药厂退休职工庞慕勤的退休金又涨了80元!这是国务院出台的2005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的落实。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作出决定,把这项政策再延续三年,提高幅度将高于前三年的水平。这样算下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每人每月将超过1200元。
安居是民生之愿。目前,廉租住房制度已在地级以上城市初步建立。各地今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2006年以前的廉租住房资金总额。
不幸的黄国林现在成了幸运儿。家住南昌的他今年38岁,从小患小儿麻痹症,16年来,他被上涨的房租撵着跑,被迫搬了4次家。今年好了,他搬进了位于闹市区的两室一厅的新家。“每月只要掏十一块多钱,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廉租房制度!”
民生,人民的生计,也是政府的责任。
回眸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我们体味到党和政府对百姓生活的牵挂,更体味到政府肩头的责任。国务院领导清醒地看到,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少政策需要完善。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踏实”,党和政府将作出不懈的努力!(本稿执笔:施明慎、田俊荣、白天亮、朱隽)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