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务院200次常务会议: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回顾国务院200次常务会议: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2007年12月20日 22:08   来源:新华网   

      让孩子们都能上学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他说,学校的大门是向每个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穷人教育学”的核心是教育公平,这既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渴望读书的神态至今铭刻在许多人心中,也发人深省:如何让农村孩子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当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盘算着是把钱用来买电脑还是建体操房时,西部一些地区的不少农村教师还在为粉笔没有着落而发愁。这是东西部地区教育失衡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酸涩不能继续下去。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认真研究,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亿元。

    一场规模宏大的“两基”攻坚战,在西部地区摆开战场。目前,410个攻坚县中已有368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

    2005年12月23日,第117次常务会议召开,研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会议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说起这“两免一补”,山西长子县常张乡小营村的姬芳芳十分激动。去年,家境贫寒的芳芳进入寄宿制的常张小学读书,每学期费用要405元。“我当时急得都哭了,觉得自己念不成书了。”正当一家人绝望的时候,“两免一补”政策出来了,她不仅不用交学费、课本费,还领到了86元的寄宿补助,一个学期后补助又增加到150元。看到这宝贵的补助,妈妈抱着芳芳的头,说:“你可要好好学习啊,要对得起国家对咱们的好!”

    “两免一补”,成就了多少农村孩子的梦想,改变了多少农村家庭的命运。它让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多元;它使近20万名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不少贫困学子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上完小学、中学,却还是被不菲的大学费用挡在校门外。上学难、上学贵,同样也存在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今年5月9日,第17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中的一项项好政策犹如一片片和煦的阳光: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覆盖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中所有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07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

    地瘠人穷的甘肃省会宁县是著名的高考“状元县”。当该县梁堡村农民康世让听说这些国家资助政策后,兴奋地说:“去年,为了一个孩子上大学,家里把牛和猪都卖了。今年第二个孩子也考上了大学,我们再也不用这样做了。”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让孩子们都能上学,正在快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