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第200次常务会:沿着又好又快的航向前进
回顾国务院200次常务会议:强国之路谱新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在2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救助,民生议题多达70多个。群众关心的焦点,就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不是巧合,这是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见证。
更加关注困难群众

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看望这里的困难群众,并与居民们亲切座谈。这是温家宝与雨儿胡同22号院居民刘秀英老人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本届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经常研究的议题。
11月12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看望这里的低收入群众。
温家宝深情地说:“我的办公桌上有三张表,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从肉、鱼、鸡、蛋到蔬菜的价格都有,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我知道,价格哪怕只上涨一块钱,对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影响。”
他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难,使市场平稳,保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踏实。”
仅仅相隔一天,国务院第196次常务会议就召开了。
11月14日,整整一上午,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们都在热烈讨论一个话题:物价上涨对低收入者生活的影响,政府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当会议结束时,墙上的电子屏显示已是中午12点10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行。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这样紧紧连着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待1.2亿多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
前几年,每逢寒冬腊月、年终岁尾,一些地方的农民工不得不四处讨要自己的血汗钱。
农民工用双手建起高楼大厦,绝不能让他们空手回家过年。
2003年,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国务院领导关注下有了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决定,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
2007年新年钟声敲响不久,人们就看到了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三年间,各地偿还拖欠工程款1834亿元,占历史拖欠的98.6%,其中清偿农民工工资330亿元。紧锁的眉头展开了,沉重的脚步轻快了,广大农民工洋溢着回家过年的喜悦。
对于农民工问题,政府的考虑不止于此。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份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措施,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辽宁看望农民工时,强调了政府的思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应该得到同等的待遇。”
在河南大平煤矿打工的吴银虎最近参加了工伤保险。“这个保险好。万一下矿受伤了,治疗不用自己掏钱。”到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3207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733万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而这些保障制度,以前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
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就业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正在逐渐消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平待遇和发展机遇。
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是饱受疾病和贫困煎熬的特殊群体,在社会上常被忽视,甚至受到歧视。他们的境遇,时时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提出,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向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免费匿名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免费上学,对艾滋病患者家庭实施关怀救助。
如今,涉及民生的议题正越来越多地列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事日程,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