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7年11月20日 11:10   来源:学习时报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苏荣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加显示出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法宝,而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根本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理论。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中国化,这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里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指出,《宣言》“有些地方已经过时”;“就是对一般原理,它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品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

    其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证明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再次,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揭示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看起来很尊重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之相对,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结论。

(责任编辑: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