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丢了优良传统,谁就是历史罪人”
——这就是大庆人“三老四严”、诚实守信、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和过硬队伍的求实精神
在中国,大庆1205钻井队的名字广为人知。但人们或许不知道这个队还有一段不“光彩”的记录:1961年,他们打的一口井偏斜了3.5度,最后“缺陷井”被填上重打。人们由此记住了铁人的名言:“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后代的检验!”
如今,时代变了、条件变了,大庆人严细认真、诚实守信的态度和争创一流的精神没有变。
一位女工刷电机外壳时漏刷了一条凹槽;站区塑像底座的一小块瓷砖脱落了一周却无人察觉。这是发生在油田基层站队的两件小事。但在大庆人眼里,却要把“小事看大”。两家单位立即组织职工自查:“工作标准漏了什么?”“作风丢了什么?”查找差距、弥补不足。
几年前,油田投资亿元建设了样板化工程中十六联合站,但在投产之初却暴露出大大小小上百个质量问题。
为此,油田召开大规模现场会,查摆问题、找出病根:问题出在质量上,根源在于思想上。于是,一场为期一年的继承“三老四严”传统大讨论随即展开,一批干部受到了严肃处理。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油田。但是,“样板站”并没有因此“趴”下:“谁丢了优良传统,谁就是历史罪人”。经过严格整改和严细管理,2003年这个站被中国石油集团授予“百面红旗单位”。
不久前,在大庆调研的一位国家机关的同志慕名来到中十六联合站“微服私访”。在一台备用的柴油机前,他带着白手套在机壳底下摸了一遍,结果没有一点尘渍。这位同志叹服了:“大庆,果然了不起。”
采油49队是一个“老标杆”,管理着10多平方公里内的213口油水井。职工把生产管理内容细化成14个单元、263个部位,对每口井的“脾气”都了如指掌。他们发明的“一井一法”,使本队的采收率高于全厂平均值4%。
翻开这个队的生产报表,记者发现所有的记录都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其实,队里73个人填写报表时一律使用仿宋体,字体大小、行间距都保持一致。不仔细看,很难看出多少差别。
严谨求实不等于保守。关键时刻,大庆人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
2002年5月,甲醇厂主生产装置出现故障,被迫停产。由于装置和技术是从瑞士引进的,属于专利技术,按常规要请外国专家前来处理。但是,请外国专家至少要耽搁半个月。
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决定自己动手修复。因厂长外出,在家主持工作的厂党委书记陈宏信坐镇现场。望着人们担心的面孔,陈宏信说:“要多做几套方案,务求万无一失。修好了,功劳归你们;出问题,我负责!”奋战2天,装置修好了,企业因此避免了几百万元损失。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