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巡礼:新世纪的大庆精神大庆人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党建巡礼:新世纪的大庆精神大庆人

2007年09月25日 16:24   来源:新华网   高欣 王淮志 范迎春

  午夜的一场暴风雪,使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遭受灾害性袭击--电力网络瘫痪,通讯系统中断,交通严重受阻。

  2万多口油井停产,每天将减产原油4万吨。

  暴风雪就是命令!漆黑的夜幕下,没膝的积雪中,千里油田出现了越来越多艰难移动的身影。数万人自发奔赴岗位,许多人徒步跋涉几个小时。

  奋战3天3夜,受灾油井全部恢复生产。

  2005年3月下旬的这一幕,彰显了危急关头“铁人”后辈的英雄本色,再现了渗入大庆人骨髓里“见困难就上”的大庆精神。

  源起于石油会战年代的大庆精神,发展浓缩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8个字,如今正在成为新世纪大庆人“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集体座右铭。

 

  9月15日,大庆油田1202钻井队的工人在钻井平台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勇 摄

  “干工作就要踏踏实实、爱岗就是爱国”

  ——这就是大庆人高度负责,产业报国,以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从那时起,大庆油田的名字,就一直与共和国的石油战略安全息息相关。

  进入新世纪,油田开采难度加大。大庆油田采用的3次采油技术比世界同类油田采收率提高10%-15%,但是3次采油的主要注剂表面活性剂依赖进口,不仅每年耗费大量外汇,而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一次技术研讨会上,表面活性剂的国产化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让我来试试。”油田研究院年仅30出头的伍晓林博士站起来说。面对资深专家们质疑而又期待的目光,他亮出了脑子里酝酿已久的思路。

  谁也没想到,小伍将成为这个世界尖端技术舞台上的“领衔主演”。整整3年,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活性剂研究,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4000多次反复试验,他终于获得成功。推广应用后,每年为国家节约资金数以亿计。

  伍晓林出名了。一些外国公司派来“猎头”,以优厚待遇邀请他前去工作。一家公司还许诺先支付1000万元,他听罢一笑了之。如今,拥有“千万身价”的伍晓林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仍旧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课题之中。

  “伍晓林只是油田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他们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融化到具体的职业精神里。”油田副总地质师、“新时期铁人”王启民说。

  今年54岁的高级工人技师何登龙是个“土专家”。因为急于编写职工多媒体培训教程,老何干脆把铺盖搬进办公室。虽然单位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他却已经半个月没有回家。

  老何办公桌上的电脑左右各有一个鼠标,一问才知道,因为每天用电脑工作十几个小时,两个鼠标便于用两只手换着操作。

  仅有初中文化的何登龙坚持几十年立足岗位自学,成为中国石油集团命名的“技能专家”。他担任工人培训教师多年,已培训员工5000多名。近年来,他独立撰写140万字的培训教材,成为全国石油系统职工培训读本。在油田网站“老何为你解难题”专栏里,他被亲切地称为“工人博导”。

  谈到大庆精神,老何直白地说:“干工作就要踏踏实实,爱岗就是爱国。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油田就能兴旺,就能给国家贡献更多的原油。”

  对于大庆人来说,爱国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立足本职、胸怀全局的自觉行动。曾在美国进修、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冯志强说:“只有在祖国、在国有企业,我才觉得从事的是事业,而非职业。”

  大庆共有6万多口油气井,星罗棋布在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基层站队采访,记者经常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单调枯燥而艰苦乏味的岗位上,石油人的脸上总会挂着充实和淡定的笑容?

  敖古拉采油队地处厂区百公里外的荒原上,职工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他们每天巡井两个多小时,要步行10多公里。

  “我们时常问自己:大庆油田为国家贡献19亿吨石油,我贡献了多少?想到这些,就不觉得辛苦了。”女工刘艳红说。其实,职工们在工作中创造的“少春扳手”“商氏三定法”等技术革新成果被油田广泛采用,创造效益数百万元。

  工作之余,队里根据不同爱好成立书法、绘画、摄影等兴趣小组,60多名职工人人参与。在一间专门的陈列室里,员工的得意之作可以自由展出、相互交换。

  那天,有一名职工过生日,队里刚好有车去厂区,顺路把他的妻子和孩子从百公里外接来,党支部送上了鲜花、蛋糕和写满祝福的贺卡。生日晚宴虽然和平常伙食差不多,但是气氛异常热闹。当过生日的小伙子和妻子同唱《十五的月亮》时,许多人的眼圈湿润了。

  他们是光荣的大庆人,也是一群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