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金融、能源到医疗、税务,中国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化,呈现出“越往后越严”的鲜明态势。2025年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任务”,标志着反腐从个案清除向系统治理跃迁。在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制度创新成为破解腐败治理困境的核心命题,揭示了中国式反腐败的深层逻辑。
高压震慑下的治理困境
当前反腐风暴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惩治范围从在职向退休延伸,如退休6年的中海油原副总袁光宇仍被查处;二是腐败形态向专业化、隐蔽化演变,如北京税务系统原局长李亚民利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权力变现;三是监督体系面临垂直管理系统封闭性难题,如省级税务局长廉政风险系数高居党政系统前三。这些现象暴露出传统反腐模式对新型腐败的适应性危机:依赖专项治理的“运动式反腐”难以根除制度性腐败土壤,技术赋能与制度滞后形成张力。
权力监督的结构性矛盾
腐败顽疾的深层症结在于权力运行机制与监督体系的不匹配。在垂直管理领域,封闭的权力生态导致“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的困局,如税务系统稽查自由裁量权高度集中。在基层治理中,“蝇贪蚁腐”频发折射出“两个责任”虚化问题,贵州凯宏城投原董事长郑某某案暴露的“决策一言堂”现象,印证了“关键少数”权力失控的制度漏洞。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反腐举措陷入“技术依赖”误区,如南京西路商圈日均30万客流量中二次消费转化率仅18%,显示流量反腐与实质治理的背离。
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的断裂
现有反腐机制存在三重矛盾:其一,监督力量分散化与腐败问题系统化的冲突,如医疗领域腐败涉及设备采购、医保基金等全链条,但监管仍以部门条块分割为主;其二,惩戒威慑短期化与长效治理目标的分裂,数据显示餐饮类首店3年存活率不足45%,折射出运动式治理的可持续性难题;其三,制度创新滞后于实践需求,如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虽已起步,但数据共享机制仍未突破部门壁垒。这些矛盾凸显了单纯依靠“严打”思维难以构建“不能腐”制度笼子的现实困境。
制度重构的三重路径
破解治理困局需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治理体系: 1.权力制衡机制再造:借鉴江苏“四只眼睛”共管模式,推动重点领域决策、执行、监督分离改革。如深圳建立工程招投标“三权分置”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2.监督体系数字化转型:江苏构建“1+6+1”数字纪检监察平台,整合680万条数据构建预警模型;贵州运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系统,将巡察数据转化为治理参数。这种“数据穿透”策略正重塑腐败发现机制,使监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3.以案促改制度化升级:河南洛阳建立“问题反馈—黄牌提醒—红牌惩戒”机制,将个案整改上升为系统治理;湖南常德推行“四说四改”模式,实现警示教育与制度修补的闭环管理。这些实践表明,唯有将个案清除转化为制度供给,方能实现标本兼治。
自我革命的系统演进
纪检系统的刀刃向内,本质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中央纪委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到基层探索“智慧监督”应用场景,制度创新始终沿着“发现问题—系统纠偏—生态重构”的路径演进。当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内路易威登家居首店与老字号共生共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恰是制度韧性的生动隐喻——唯有将反腐嵌入国家治理体系,方能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培育出权力规范运行的新生态。
这场持续深化的反腐风暴,既是刮骨疗毒的勇气彰显,更是制度创新的实践考场。当改革从技术层面跃升至制度建构,从专项治理转向系统重塑,中国反腐败斗争正书写着“第二个答案”的时代注脚。(高剑波)
来源: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