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北京经开区加快科技创新 跃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2021年01月06日 06:31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杨学聪

  岁末年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再传好消息:世界500强、气动领域的全球领军者SMC中国总部落地北京经开区。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拿到企业名称核准到正式拿到企业营业执照,仅仅用了3个小时。

  SMC(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彤表示,北京经开区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让SMC坚定了发展的信心。本次SMC中国总部落地,将统一负责SMC在中国地区投资、制造、研发、销售的管理运营,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推进自主创新、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协同发展,区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提质增速、新城建设全面起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3%,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新打造区域“党建协同发展先锋区”,破题亦庄新城建设……

  “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积蓄成势,已经跃上了新台阶,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表示。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全面推进“白菜心”工程,建立“挂图作战”调度机制,创新采用知识产权共享、首台(套)政策等方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硬科技”瓶颈制约。5年来,累计研制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113项、新技术1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是“十二五”末的2.2倍。

  通过拓展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服务等举措,北京经开区重点打造了一批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一批城市应用场景,让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来”“落得下”,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众智意趣公司利用深度视觉技术克隆重建三维生活空间,让实景再现,实现在家中就能看到所要入住酒店的真实环境。得益于北京经开区搭建的平台,近期这家企业顺利落户。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潘显道与北京经开区建设的基于创新辅料的制剂中试基地合作,使得曾经“高居”试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5年来,北京经开区推动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建设,发布“创新成长计划”和“创新伙伴计划”,对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3项。与清华工研院、北大创新研究院等高校全面对接,专利对接需求80项。累计实现400项“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年均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累计产业化项目52项。

  科研团队在中关村科学城等“三城”做早期研发,在北京经开区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随后产品及业务从北京经开区辐射全国。截至目前,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众多产业领域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主导产业闯出“硬实力”

  2020年9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在北京经开区挂牌。这一重大举措让北京经开区可以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加快高精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和园区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

  “十三五”以来,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北京经开区全面开启一系列变革——建立“审批—管理—执法”链条式工作机制;率先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画出政商交往“导航图”;推行土地先租后让、达产出让、试点代建标准厂房等,制定存量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工作试点方案……

  “为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日臻完善,构建‘1+1+N’产业政策体系,创新‘链长制’,建立‘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强化‘七促’机制,打出了协同对接、资源供给、空间载体保障的‘组合拳’。5年来,经开区规划实施32条产业链图,年均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接近100亿元。”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

  2020年,北京经开区强化“管家式”服务,重点企业疫情期间不停工。推动搭建公航铁运输平台,跨省协调奔驰、京东方、施耐德等企业70余家京外供应商复工复产;出台“控疫情稳增长10条”“六稳六促12条”以及鼓励云办公、弹性办公、减免房租等惠企暖企政策,累计兑现政策扶持资金19.5亿元,社保费减免超过40亿元。

  北京经开区还印发《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链长制,完善500余家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机制;集中攻坚“七促”重点项目212个;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全年投资超140亿元。

  1.8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几乎不怎么开灯,看不见传统工厂的人来人往,听到的只是机器运转的声音,抬头则是密布的天空传送带——在小米的黑灯工厂中,每分钟可自动生产60部智能手机,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60%以上。

  在脉动着“高精尖”的北京经开区,小米亦庄智能工厂不是孤例。数据显示,北京经开区共有47家知名企业获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已汇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企业、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140余个。

  在高精尖产业逆势增长的拉动下,预计2020年全年,北京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为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全口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4%,研发投入255亿元,同比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协同发展打造“先锋区”

  根据最新批复的规划,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中,经开区作为核心区只占其中的60平方公里,大兴和通州部分则有165平方公里,涉及8个镇,这在以往新城建设中格外少见。三方力量如何拧成一股绳,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北京经开区注重协同发展,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0年2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批经开区企业员工返京复工。北京市大兴区和通州区八镇党委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为经开区23家企业的2258名返京复工员工解决了居住问题,经开区则主动向两街八镇提供防控资金和物资。

  这背后,是亦庄新城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在发挥力量。经开区与通州、大兴建立了协同对接机制,设立6个协调工作组,建立24小时联系制度,构建起兼具预防、监测、诊疗、监督、处置、服务保障等功能的联防联控共同体。

  近日,北京经开区工委与荣华街道工委、博兴街道工委以及大兴区、通州区在亦庄新城范围内的八镇党委签署共建协议书,共建亦庄新城党建协同发展先锋区。三区将探索区域化党建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亦庄新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预计2020年,亦庄新城新扩区域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亦庄新城新扩区域完成马驹桥智造基地一级开发、亦庄镇东工业区国有工业用地腾退,启动长子营镇、采育镇工业区腾退,加大台马地区、瀛海镇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对新扩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通过考虑产业集群和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三区围绕各自禀赋,整合资源,形成北部龙头带动、东部科技创新、南部先进制造、西部综合配套、中部战略储备的‘433’城市功能组团。”王少峰说,产业布局的明确为亦庄新城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间协同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因如此,2020年已有一批优质重点项目在隶属大兴、通州的新扩区域加快布局,17个重点项目已落地。“三方将科学谋划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疏密有度、功能综合的城市组团,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转化。”王少峰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