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交养护集团将青海大循高速建设成致富路、生态路、创新路

2019年12月20日 19:2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我们盼这条路很久了,我表姐家是开服装店的,以前进货特别不愿意去,因为山高路远特别危险……大循高速公路通车以来,给生意人带来极大便利。”“自从通了路,再也不用冒着危险翻越大力加山,再也不会因为下雪天冰雪覆盖无法通行了。”……提及已经通车一年的大循高速公路时,沿线的居民纷纷点赞。

  大循高速公路即国道310线大力加山至循化段高速公路的简称。这条总长57.286公里的高原公路,2018年11月30日全线建成通车,通车一年来,不仅成为甘肃、青海两省的新通道,也是新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建设这条路的过程中,来自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交养护集团)的建设者们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作风,沉着应对“无人区”的考验,让两地百姓提前3年享受到便捷的交通。而参建单位也在砥砺前行中更加坚定了修路人不做“过路人”的信念,找到自身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前进方向。

  ↑大循高速公路极大便利了周边群众。中交养护集团供图

  模式创新,致富路建设“提速”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坐落于黄河河畔,居住着撒拉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县内民族风情浓郁,四周群山绵延、大河蜿蜒,然而,大自然赋予了当地鬼斧神工般的美景,也给人们带来困扰——横亘在青海、甘肃两省之间、海拔4600多米的大力加山就是一道屏障。

  走出大山看世界,一直是当地百姓的共同心愿。盼望着,2014年5月,大循高速公路终于开工。从此,一群“高原筑路人”进军雪域高原,扎根“无人区”。

  “修路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内外部养护业务优质资源而设立、负责开展基础设施建管养综合性业务的专业子集团,中交养护集团依托传统设计优势,率先在大循项目实践以设计公司为主导的总承包模式,即“资本金融资+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这种模式能有效地统筹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公司在设计方面的优势,深度促进设计与施工的有效结合,实现同步设计、同步进场、同步征迁、同步建设,不仅使项目建设提前两年启动,还将工期缩短1年。

  短短的一条路,连接上了大山外面的万千世界。大循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循化这个全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实现东有出省大通道,西有连接高速路网的大通道。从循化县到临夏州可不再翻越山高弯急、冬季冰封雪阻的大力加山,车程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

  修一条路,造福一方百姓。循化县当地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发展程度不高。大循高速公路项目沿线途经3个乡镇,有近4万人口,项目部主动招收当地人员,其中至少一半人参与了工程建设,不仅让农牧民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更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此外,中交养护集团项目部还尊重当地民俗文化,与地方共同发展,主动帮助公路沿线各族人民改路改渠,实现路相通、水相连、心相印,赢得当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也为项目工程顺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青海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马培新指出,这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不仅打通新的青海出省大通道,对于帮助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区域联通、促进民族团结都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建设中的大力加山隧道出口端。中交养护集团供图

  生态引领,建设者不当破坏者

  2016年初,一头牦牛死在大力加山隧道进口附近。

  牦牛是当地牧民的命根子。真相很快水落石出:张沙村牧民才旦家的牦牛因大雪封山困在山中,饥渴交困中误闯施工区,饮了隧道施工所排放的含有速凝剂等添加剂的污水,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事情很快得到妥善解决,但牦牛那瞪得大大的眼睛,却刺痛项目部众人的神经。

  大循项目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又经过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级水源地,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高。项目部进场伊始即十分注重环保。在隧道洞口设置3级沉淀池,污水专管埋设排放,裸露地表腐殖土人工绿化。采取了很多措施,依然发生这种事,让人难以接受。

  “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项目部迅速召开专题分析会。很快,在原有3级沉淀池下游100处河道交叉口,一个大型5级沉淀池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污水流入河道。此时,项目部内部出现不同的声音,“干了这么多年工程,哪有一点污水不流的”“花这么多钱值不值”……

  “我们大循项目立足打造标杆工程、精品工程,环水保更不能只做样子。”于是,项目部自揭“家丑”,请来临夏州自来水公司的水处理专家进行“会诊”。

  “从来都是我们找企业,限期整改,企业都不理不睬,你们却主动登门。”在专家的指导下,症结很快被找到,随后,工地上游增设了拦水坝2道,通过埋设管道,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入河、污水入池。隧道出口14级沉淀池的污水沉淀,色度、浑浊度、重金属、细菌等各项指标经监测均达标。

  “要对得起这片绿水青山。”中交养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崔玉萍介绍说,不把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留给当地,在设计之初,为避免对当地原生态的扰动和破坏,中交养护集团主动优化,增加工程中桥隧比例,减少开挖及填筑范围,取消了原有设计中卧龙沟4号大桥桥头300米长深大挖方,改成294米的隧道方案,这一变更直接减少植被开挖面约7.5万平方米。划拨专项资金进行生产、生活用地恢复,仅陡坡处客土喷播复绿一项工程就投入2000万元。

  同时,项目部秉持“使用一处,恢复一处”的理念,保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固体废料,化学废料则通过专业清理公司定期清理,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周边环境的可能性,力求达到在工程沿线视线所及处零裸露的效果。此外,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理念,为避免对当地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特意邀请西北农科院专家指导草种选择,防止出现生态入侵。

  ↑大循高速公路掠影。中交养护集团供图

  创新突破,施工难点成技术亮点

  高原上的公路建设项目,向来是硬骨头。

  当地人笑称,大力加山山中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当地特殊的气候,决定了工程的有效施工工期仅为每年6月到10月。

  不仅如此,大循高速的线路跨越高原深谷,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差、岩性复杂、环境脆弱,沿线特大桥、特长隧道分布多,对于建设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恶劣的条件反倒给这群建设者们提供了科研探索的“良田”。

  在初步设计方案中,隧道施工需要经过两处活跃的平行地震断裂带,不仅项目建设风险大,还会延长项目施工工期。为克服这一困难,中交养护集团勘察设计人员对当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做了详实的分析,充分发挥设计优势,重新规划隧道设计,将原有一条隧道优化成了两条,即大力加山隧道和卧龙沟1号隧道。

  “我们采用半径700米螺旋展线,将路线标高原地抬高约120米,隧道进出口高差58米,总转角将近220度。”项目部总工程师连晓飞说,“形象地说,螺旋隧道就如同在山体中挖掘出一个坡度很小的旋转滑梯。”这一处“简单”的优化,给工程建设带来4个好处:缩短建设里程、降低难度、提前工期以及节约养护成本。

  勘察资料显示,大力加山隧道出口约有500米的卵砾石层堆积体段,且隧道单口掘进达3000米,海拔高、氧气稀薄,洞内通风难度大。

  “施工就像在堆积的沙子中挖洞,难度非常高。”中交养护集团副总经理、时任大循项目指挥长薛志文记忆犹新,按照常规方法需要在卵石堆积层灌注水泥浆来固定泥沙,但泥浆很快被水冲走,隧道随时可能坍塌。为保证施工安全,他们在施工的同时不断采用双液注浆等多种方式加固隧洞,一点点推进隧道挖掘。松散的地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透水性极强,针对涌水严重这一难点,项目部在隧道内部铺设中心水管、横纵向水管用于排水,用机器人对水管进行检测,确保水管通畅。

  依靠科技攻关,隧道施工中的低温、涌水、塌方、通风等“拦路虎”被一一驯服,创新了液压自爬模墩身施工、梁板预制工艺等多项施工工艺,建设期间,中交养护集团基于大循项目拟定了5项科研课题,其中“高海拔峡谷地带高墩桥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成功立项,成果有效填补西北地区关于高墩桥梁建设技术的空白,对西北地区以及同类型地形地质条件下大型桥梁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徐胥 通讯员 刘逍)

  ↑大力加山青年突击队义务除雪,保障路面畅通。中交养护集团供图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