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巴经济走廊重点能源项目获重大进展 苏基克纳里水电站工程成功截流

2019年09月30日 20:11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日前,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苏基克纳里水电站工程成功实现大坝河道截流,标志着这个中巴经济走廊第一批优先项目清单中的重点能源项目工期过半,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大坝按期截流,为下一阶段主坝浇筑、引水隧洞施工、厂房建设等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项目按期完工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大型项目建设总体进度继续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进军高端业态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走廊最大水电项目,经济、环境、社会红利有效释放

  在中巴经济走廊能源类项目中,总装机容量884兆瓦的苏基克纳里水电站是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巴基斯坦提供32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这不仅将填补巴全国五分之一的电力缺口,有效缓解其能源紧张现状,直接帮助该国发展工业、改善民生,而且还将显著优化巴基斯坦的电力能源结构,尤其是促进其减少对高成本、高污染老旧燃油电站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苏基克纳里水电站于2017年1月1日启动建设,建设期为6年,预计将于2022年底建成发电。今明两年是项目施工高峰期,24小时全天候作业的繁忙景象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都充分吸纳了巴基斯坦劳动力.据了解,项目目前为巴方员工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未来还将持续增加,切实对当地释放出了巨大的民生红利。

  攻坚克难全面保障

  今年是苏基克纳里水电站工程截流的关键年。但是,自年初以来,项目所在地昆哈河流域雨雪异常增多,截至5月份,大坝工区仍覆盖有约1米厚的积雪积冰,施工难度陡然增加。为保障项目按工期实现截流,建设者们克服了工期紧、工程量大、地理条件复杂等困难,顺利按时完成了截流前各项准备工作。

  苏基克纳里水电站自开工建设以来,中国企业建设者不仅具有勇往直前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魄力,更一直怀揣着精雕细琢的匠心。由于项目坐落的地理环境复杂,招投标前期地质勘探资料相对短缺,导致后续设计变更,施工难度偏大。面对棘手问题,项目部总经理邓思文带领全体员工对项目早期设计方案实行了左右溢洪道合并、大坝类型变更、引水隧洞轴线调整、厂房外移等一系列优化调整,使工程每一个细节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有效降低了后期施工难度。高超的“绣花针法”确保了顺利投标,创造了履约有利条件,也践行了将“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细化为“工笔画”的国家部署。

  海外投建营一体化

  苏基克纳里水电站是葛洲坝集团首个境外独立投资的水电项目,标志着企业向高端业态迈出了扎实一步。葛洲坝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晓丹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自行投资、建设、运营工程项目,可以解决投资人、承包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协调等各方面关系,发挥“一体化”优势,也为中企“走出去”积累了新经验。

  与更高业态相匹配的是更高要求,更高要求也在促进企业更快成长。巴基斯坦较为严苛的林木保护政策是在巴众多大型建设项目征地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障碍,苏基克纳里水电站项目也不例外。在传统海外工程承包模式下,此类问题可以完全交由东道国业主与政府沟通,但在海外投资模式下,中方企业作为业主,就需要亲自去解决问题。苏基克纳里项目公司董事长张诗云一方面深入研究当地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承包商和政府官员现场调研,最终达成了尽量避开保留林地,对于不得不征用的林地则启动“退林”程序解决方案,在项目所在的开伯尔-普什图省开辟了“先建设、再退林”安排的先例。

  在海外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下,中国企业作为投资方,通过理顺与工程师、承包商、股东、东道国政府、监管方、融资方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了项目的整体顺利推进。苏基克纳里水电站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是中国企业境外高端业态能力的历练和提升历程。这种持续增长的实力,也正是中国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最强底气之一。(经济日报 梁桐)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企展示在匈投资成果    2019年09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