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红军从这里走向胜利

2019年08月13日 20: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巍巍六盘山,汨汨泾河水。走进将台堡,记者们无不心潮澎湃。

  位于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暨纪念馆”是2005年规划建设的,是西北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目前,我国党史界公认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两大战略性历史意义的会师:一次是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的胜利会师;另外一次就是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与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西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才介绍将台堡这段红色历史如数家珍。

  1936年5月,为了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中央决定,由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十五军团共同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开始西征,从陕北出发向甘肃、宁夏进军。

  10月23日,二方面军六军团与红一团一师在距将台堡以南的兴隆镇会师,红二方面军在兴隆镇一带休息,与红一师三团联欢,并组织参观团。红二方面军将总部设在将台堡。红二、四方面军相继到达会宁、将台堡地区,实现三大主力会师,从此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土墙、土地、土房子。记者们走进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将台堡纪念园区,在纪念馆看到这张1936年将台堡老照片,无不感慨万千。

  根据解说员介绍, 现残存的土堡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堡墙高10米,堡门建在正南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暨将台堡会师70周年,西吉县委、政府积极争取,自治区发改委立项投资,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和土堡进行重建,并在土堡内新建会师纪念馆、将军翰墨、饮水思源、现代成就等。改扩建后的红军会师纪念园焕然一新。

  走进将台堡纪念馆,人们都会在展厅“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红色条幅前伫立观看。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率红一、三军团分左右两路进入今固原市西吉县境。傍晚红军部队来到单家集后,受到当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什么会是这样?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百思不得其解。问过当地群众后才得知,在一个多月前的8月15日,由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经过单家集和兴隆镇一带,为当地百姓挑水干活,还赠与清真寺阿訇“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和6只大肥羊、6个大元宝等礼品,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解读六盘山的红色历史,长征途经回族聚居区红军与回族兄弟结下坚如磐石的友谊,这种注入民族团结红色基因的伟大杰作独具历史意义。

  知道吗?解放军有传承几十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年红军到我们这里执行的是“三大禁令、四项注意”。

  记者走进六盘山,听当地干部群众讲的最多的便是民族团结的故事。“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禁止打回族土豪;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

  这样的部队回族兄弟怎么怎能不欢迎?能与阿訇“夜话”并制定出这样铁律的领袖,回族群众怎么能不拥戴?

  为了缅怀人民领袖的丰功佳绩,2006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单家集全体回汉村民自发捐款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矗立于清真寺前的广场上,上写“人民救星,一代天骄”,表达了回族群众对毛主席的深切爱戴之情。

  1935年红军伤员住在王河村,发现当地马铃薯品质好,于是手把手地教村民做粉条。从此这里有了致富产业。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亲切地称呼粉条为“红军粉”。目前这个村常年生产“红军粉”的有24户,产值已过亿元了!

  王河村村民马正龙见到记者来了解“红军粉”的故事,十分高兴。

  “我们祖孙三代人都靠制作‘红军粉’生活,目前我家一年稳定能卖近500吨,自己根本忙不过来,平时还要雇8个工人,净收入能达到20万元,我们村里直到现在都很感激当年红军为我们留下这门手艺。”

  走完“红军小道”,记者采访了一位“红军女战士”。她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张金娟。

  张金娟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实现中国梦未来,一定还需要战胜艰难险阻!”她的话也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经过这次精神上的升华,更加激励我们用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去战胜未知的困难,用长征精神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奋勇前进!

  六盘山,胜利之山、红色之山。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史诗无法复制。

  重走长征路,再上六盘山,再见将台堡。连日来,记者们在宁夏穿行于山海之间,领略着革命固原的红色风采。踏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一路走来,倍感总书记“不管多辉煌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那句话的历史厚重。

  不忘初心,我们的使命是什么?用我们手中的镜头、话筒和笔去展现中国每一步土地的富庶和繁荣。

  迎着秋日的朝阳,我们背起行囊再出发……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