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领会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词”系列评论】行稳致远 进而有为

2019年05月10日 07:0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突出强调“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突出主线、守住底线、把握好度”,明确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这是我们党基于今年一季度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部署,对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以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

  稳中求进蕴含着深邃的辩证思维,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并运用到经济工作之中。 “稳”与“进”是紧密联系的,坚持稳中求进,必须把“稳”与“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有耐力,动要有秩序有韧劲,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只稳不进难发展,只进不稳行难远。

  越是爬坡过坎,越要坚持稳中求进。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我们面对的问题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越是挑战严峻、困难重重,越要以坚持稳中求进来从容应对,越要把握新情况下的新要求,聚焦主要问题,把“稳”和“进”辩证统一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做到见事早、反应快、工作细、出手准。

  稳中求进之“稳”,不是停滞不前、重复老路,而是以稳应变、务实前行。当下坚持稳中求进,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存在的量大而质不优、质优而牌不响等问题也必须重视,这就要求瞄准痛点难点,对症下药。比如,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入手,推进制造业技术先进化;坚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三管齐下”,加快制造业结构高端化;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优质化。

  稳中求进之“进”,不是速度优先、一味求快,而是质量优先、以进促稳。当下坚持稳中求进,要把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作为“进”的关键招数。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把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这样的“进”,既能巩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又能应对稳中有变的复杂形势;把“进”字文章做实,我们就能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中开创新局面。

  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有风有雨是常态。面对风雨,让“稳”的基础更扎实、让“进”的鼓点更有力,就能奏响雄浑激荡的发展乐章。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夯实“稳”的定力、“进”的信心,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奋力开拓的闯劲、百折不挠的韧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文化年货”供给要与时俱进    2019年01月23日
  • ·南非将推进经济社会转型    2017年12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