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杜重远:抗日救国我辈之责

2019年02月25日 10: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杜重远原名杜乾学,出生于1898年。1911年考入沈阳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学。毕业时正值袁世凯称帝复辟,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取任重道远之意,改名重远。

  1934年2月,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绥靖政策,倡导发动“一场自己的反帝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1935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36年,借到上海虹桥疗养院就医之机,先后与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会面,商讨抗日救国事宜。1936年秋刑满出狱后,赴西安推动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联共抗日。全国抗战爆发后,奔走各地,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工作,热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7年9月,杜重远在太原与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人会面,并在《抗战》上撰文介绍中共领导人及其抗日救国的主张。受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邀请,1937年10月、1938年6月和10月三次赴新疆考察。为更好地保卫建设新疆,他聘请茅盾等知名学者到新疆学院任教以培养大批人才,并想方设法从内地购买了大批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还请知名文艺人士到新疆从事文艺宣传活动。

  1940年5月,杜重远因不断发表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遭到军阀盛世才的嫉恨,被逮捕入狱。盛世才捏造“汉奸”等罪名,对他施以各种酷刑,严刑逼供,但杜重远始终坚贞不屈,直至被秘密处死。

  文/新华社记者 周立权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单晓冰)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