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辽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调查: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2019年01月10日 08:11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瞿长福 苏大鹏

  阅读提示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日前,记者到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进行调研,发现当地正在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出台诸多政策吸引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正在持续迸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如何?日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深入辽沈大地进行了调研。

  一家药企的“混改”转制

  东北制药的成功改制,表明优化营商环境首先在于破除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沈阳,有一家名气很大的制药企业,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始建于1946年的药企,具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被誉为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摇篮。不过,这家老牌企业也遭遇过市场困惑,效益上不来、管理上不来,用集团董事长魏海军的话说:跟不上趟儿。低谷时,员工平均月工资仅有1700元。

  2018年11月底,记者来到这家企业的时候,各项指标已经实现全面上升。魏海军介绍,除了员工收入明显提升,2018年1月至10月,东北制药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利润同比增长70%以上。什么原因使得一家老国企重焕生机?魏海军说,深层原因在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机制一变天地宽。

  为了帮助东北制药走出困境,沈阳市在2013年调整了公司领导班子,开始谋划发展新思路。但是,正如魏海军所言,企业所面临的一些深层困难,比如资金、人才、经营等“短板”还难以化解,仍需拓展空间。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国企较为普遍的经营困难,沈阳市决定从最为关键的体制机制上着手,出台了《沈阳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将全市国有企业划分为功能类、公益类和竞争类,以“一企一策、分类推进”的方法实施改革。

  鉴于东北制药具备竞争类企业应满足的条件,沈阳市决定将公司确定为全市国企混改重点试点企业,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探路。该试点吸引了辽宁方大集团入股。方大集团过去以碳素、钢铁为主,一直在寻找进入医药板块的机会。按照合约,方大集团参与东北制药定增项目,并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持股比例提升至26.02%,成为东北制药控股股东。就此,东北制药上市公司形成民营控股,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股,市场主体地位明确,决策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混改”带来了什么?魏海军说,不仅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在上升,管理上还实现诸多突破,比如企业的行政级别、干部和人才的市场通道、员工能进不能出等问题。同时,公司管理流程按照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再造,目标更清晰,党建工作、群团工作与企业实践结合更紧密。而沈阳市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通过“市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集团公司”三级架构,组建了金控集团、城投集团、产投集团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平台公司,由过去“管资产”,转向现在“管资本”。

  改革,实质就是改变很多不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段继阳说,东北制药的成功改制,表明优化营商环境首先在于破除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因素。这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共识,并得到普遍实践。

  大连市以自贸区作为开放“先行军”,重点抓制度创新,相继出台了225项政策措施,形成1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的“保税混矿”监管法被国务院列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盘锦累计推出100多项简政放权举措,仅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直购电交易等政策,就为企业减负近10亿元。

  宏观制度环境的优化,为企业发展开阔了舞台,而具体经营环境的改善,使企业获得了更加畅通的发展渠道。位于盘锦市的辽宁宝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大型民营化工企业,公司总经理龚鹏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企业发展得好,除了经营战略与决策得当,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公司设在辽东湾开发区,在审批手续以及市场通道快捷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二是公司是国内第二家获得原油进口权的民营企业,这就使企业拥有更多的市场通道。

  通常,像宝来这样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与所在地同行会存在一定程度竞争。“在盘锦,我们是竞合关系。”龚鹏说,公司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比如润滑油项目,主要瞄准国内市场短缺的高端产品;在加油站项目中,主要瞄在地段较偏的位置,大型央企没有精力去做,宝来恰好可以弥补这种空缺。这种良性的竞合关系,使企业降低了内耗,可以一门心思谋发展。

  一家苏南企业的北上出海

  辽宁各地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拿出了有力度的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在大连市长兴岛,总投资1500亿元的恒力石化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包括年产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年产150万吨乙烯项目在内的产业园2019年底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3000亿元,利税650亿元,改变辽宁省“油头大、化身小”的现状。这一综合项目的投资单位是起步于江苏苏州的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说,当初来到长兴岛时,岛上只有一条小路,没有电,没通水,没有气,电话有时都不通,“披着一件大衣就上了岛”。

  为什么选择大连?陈建华说,这里有地理优势,还有企业信得过的好环境。本来,恒力最初想去的是其他城市,但大连优越的出口港和成熟的营商环境打动了恒力。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也是东北唯一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大连市专门成立了安全、环保、消防、天然气、检测5个工作组,在岛上帮助解决难题。陈建华说,恒力要争取做“最安全、最环保,内在优、外在美”的石化企业。

  更多企业和恒力一样感受到大连的魅力。大连市发改委振兴处处长毕晓生说,这几年大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拿出了有力度的措施。他说,大连市把干部作风作为环境建设的第一道“门脸”,组建了由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组成的党风政风监督队伍,重点监督干部作风。大连市38个市直单位、13个区市县300余名窗口单位负责人要走出办公室,到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项目审批改革上,建立了纵横联动协同代办主动帮办工作机制,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最短15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最长不超过48个工作日。

  在辽宁,抓环境建设首先就是抓干部作风建设。在辽宁省沈抚新区管委会入口处的石牌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沈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幼学说,这是对全体干部的要求,也是职责。沈抚新区位于沈阳市和抚顺市两城之间,2016年辽宁省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启动沈抚新区建设。新区如何发展?王幼学说,产业上就是通过聚焦“高新特”来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

  如何打造高新产业?沈抚新区的做法是,从软硬环境入手,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对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小政府、大服务”,凡是能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都通过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市场,“放管服”改革必须到位,审批环节实行“多规合一”和“多图联审”,推进投资便利化,将“诚信沈抚”作为新区服务品牌,建立营商诉求平台。

  与沈抚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打法”相似,辽阳市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口,在市县两级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他们将20个部门、91个科室、40枚印章办理的165项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市行政审批局,通过一枚印章办理;把审批受理集中到一个窗口,对建设项目实行“一窗受理、一会论证、一并审查、一表决定、一口出件”。辽阳市副市长何亚琼说,行政审批的大力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辽阳效益”。2018年前10个月,辽阳市场主体同比增加28.8%,税收同比增长15.6%、企业投诉同比下降16.3%。

  由罕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罕王微电子(辽宁)有限公司位于沈抚新区,专注MEMS芯片设计和规模化量产。MEMS是国际传感器产业的主流技术,产品主要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工业、通讯电子等行业领域。罕王集团董事长杨敏说,罕王作为一家传统型企业投身高科技行业,有两个机遇,一是有以黄向向为主的微电子MEMS高端芯片研发专业团队。黄向向是国际MEMS领域知名专家,多年从事开发MEMS产品。另一个就是选择在沈抚新区建厂,这里良好的服务使企业可以更加专注地开发产品市场。

  一家科技小企业的生根开花

  稳定的环境增添了企业安营扎寨的信心与决心,完善稳定的扶持政策吸引了更多人才

  营商环境的改善,使得企业在亲清的环境中一身轻松,专注谋发展,也使辽沈大地迸发出更大的创业创新热情。

  在盘锦高新区,记者遇到了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迪。中蓝电子是一家致力于移动终端摄像头马达与光学镜头研发制造的高科技企业,是全球VCM马达最具竞争力企业十强之一。这样的科技企业是如何落脚盘锦的?王迪说,自己属于“创二代”,当初投身电子行业本来较理想的地方是广东惠州,但王迪是盘锦本地人,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对这家科技企业付出了真情。

  在盘锦办电子厂,最缺的是人才。中蓝电子80%以上是外地人,其中引进来的专业人才就超过150人。吸引力是如何形成的?王迪说,刚开始引进人才时,公司出价得比对方原工资高出3至5倍,现在只花1.5倍就愿意来,因为盘锦对引进人才有完善稳定的扶持政策。员工关心的户口、居住、教育等,这里都能得到较好解决,当地还帮助解决配偶就业问题。

  人才队伍的稳定,不仅成就了中蓝电子,也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过去,中蓝电子与宁波一家客户见面沟通一次坐飞机就得几个小时,现在,这家宁波公司干脆把公司迁到盘锦来了,双方可以近距离接触。北京一家合作企业,当初希望中蓝进京,后来企业反倒逐渐把配件业务从由20%、80%直到全部搬迁到盘锦来了。盘锦以良好的软硬环境,从无到有地打造出一条高新电子产业链。

  稳定的环境增添了企业安营扎寨、致力主业的信心与决心。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股份公司是国内环氧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的领军企业,连续11年成为中国化工500强和中国民营化工百强企业。记者来到奥克公司辽阳总部时,董事局主席朱建民正带队到江苏落实新的项目。他在视频对话中兴奋地说,2018年11月1日,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很受鼓舞,现在正是扎扎实实做精做强化工主业的时候。

  曾是大学学科带头人的朱建民,获得过中国化工界最高荣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前些年,面对市场上房地产、矿产资源和金融投资开放的热浪,朱建民拒绝了“诱惑”,坚持在环氧乙烷行业打拼。如今,从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回来的朱建民,更加坚定了“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信念。

  信心的增强,预期的看好,使企业投资愿望在东北大地源源铺展。在营口自贸区,忠旺集团新建的生产基地上,企业正在忙着研发新产品;号称“土豆经济”的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畜牧业内占据重要地位,董事长金卫东告诉记者,总投资8亿元的抚顺现代化综合养猪场已经进入前期施工;在数控机床研发领域居于领头方阵的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29亿元的大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项目一期建设即将完成;中国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大商集团专注实体、创新业态,正通过“四自营销”“联销承包”等机制创新打造新的商业产业链模式。

  2018年11月,营口已是天寒地冻,在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辽宁东盛集团“年产2万吨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工程刚刚开始试产。这一投资2.47亿元的项目,当年4月才开工建设,仅半年就实现竣工。东盛集团总裁文博说,这体现了自贸区支持企业产业升级的“营口质量和效益”。

  辽宁东盛集团是一家立足东北,长期坚持产品“走出去”的大型日用消费品综合企业,201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2017年,集团决定投资高附加值生物降解项目,直接感受到了营口“投资便利化”的服务模式,从多证合一,到一般工业项目施工许可证等,都在自贸区管委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时间就是效益,在营口不是一句空话。”文博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瞿长福 苏大鹏)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