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2018年12月18日 07:55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乔金亮

  时代激荡,风云际会。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可以说,改革开放历程就是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过程。

  面对挑战,抓改革,重点是土地制度、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面对风险,谋发展,切入点是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等环节;面对矛盾,补短板,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

  从敢于“大包干”到打破“大锅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40年来,我们曾有过不少困难和困惑,但始终靠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发展一路凯歌。

  抓好最关心的改革问题

  认清挑战,才能迎难而上。从外部来看,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金融危机多次爆发,全球格局剧烈动荡,大国博弈暗潮涌动。从内部来看,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冲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史无前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三期叠加”的挑战集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需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以破解。中国有句话叫良药苦口。我们采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这剂良方。”中央领导同志的形象阐述,道出了持续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事实上,40年来,改革始终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土地改革破冰,价格改革解题,国企改革攻坚。

  土地改革,印证“地能生金”,成功应对土地收益分配的难题。1978年的某一天,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按下红手印,成为农村改革的起点;1987年的那一槌,深圳顶着压力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改写城市用地历史。改革大潮中的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土地是财富之母”。如今,北京、上海率先步入“减量化”用地时代,各地群众从土地增值中获得了更多收益。

  价格改革,寻回“看不见的手”,成功应对双轨制下“价格闯关”的风浪。改革前,针头线脑几乎都是政府统一定价。40年来,政府定价以及政府指导价的品种和范围大幅下降;如今,市场调节价在商品价格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安徽省物价部门的数据显示,2017年与1978年相比,在该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由3%左右上升到97%以上。

  国企改革,抓牢“国之重器”,成功应对国企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危机。从改革初期的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到1985年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到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再到1997年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后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一路走来可谓波澜不惊。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混改”企业层级在提升,“混改”行业领域也在拓展。

  科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直面风险,才能锐意进取。40年来,面对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局面,我国及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次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40年来,面对城乡结构深刻变化,我们实行包产到户,对农产品实施市场化定价,破除“剪刀差”;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在农村播种;亿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建设城市,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红利。40年来,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党中央始终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

  城乡融合,乡村再生。由“城乡二元”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再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久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的梁光合老人在村卫生室里开展远程视频问诊,解放军总医院首席心电专家卢喜烈教授很快为其确定了治疗方案。实践深刻表明,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能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不竭源泉。

  与城乡关系同等重要的是区域结构。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呈现加速分化的态势:东部地区继续发挥转型升级和制度创新的示范作用;中西部地区内部分化明显,一些省份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一些地区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东北地区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出现深度调整。现实呼唤区域发展新举措。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我国广阔区域空间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如今,在京津冀,雄安新区正在谋划高起点布局;在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一带一路”沿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全面推进。以区域发展为支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逐步形成,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

  补足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板,经济社会发展亦如此。为提高我国经济的“木桶容量”,国家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着手,围绕民生短板、生态短板等方面强根基,清障碍,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发展更有底气。

  眼下虽然寒风凛冽,但在江西省永丰县新天地家庭农场扶贫车间里却热气腾腾。恩江镇石桥村贫困户刘秀英说,“天天有事做,日子肯定不会穷”。如今他们在家门口每年能挣到工资5万多元,部分贫困户年底还有分红。截至目前,全县30个贫困村退出2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5345户。

  40年来,中国7.4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在人类反贫困史上绝无仅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国平均每年有1300多万人摆脱贫困。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5%以上,贫困村将退出80%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50%以上。

  不久前,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以环保督查“回头看”为契机,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重点,突出对小高炉冶炼、矿山采选等大气污染源的整治;依法取缔或拆除黏土砖厂32家、小高炉冶炼16家,永久封闭一线矿洞200多个,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是我国向污染宣战的一个缩影。“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出台,责任主体更加明确;“史上最严”环保法确立了按日连续计罚等惩罚措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在制度护航下,生态修复不断加码,还大地山川以绿色,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实现伟大理想,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在改革开放的长征路上,唯有不断攻坚克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