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多部门组织开展全国扶贫日相关活动 为扶贫攻坚凝聚强大合力

2018年10月18日 07:27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黄俊毅 韩秉志

  今年10月17日是第5个全国扶贫日。为配合做好全国扶贫日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天,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扶贫日相关活动,深入推进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10月17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等承办的“2018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说:“农业农村部作为产业扶贫牵头部门,为贯彻落实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的意见》。下一步,将通过强化5个注重,着力解决好5大问题。”

  余欣荣表示,首先,注重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着力解决产业优势特色不突出的问题。通过前几年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主要是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种植业绿色高产高效基地、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林特产品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贫困地区标准化生产水平;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园,充分发挥产业园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引领、要素集成、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主体带贫能力弱的问题。下一步,一是继续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合作,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方式,让贫困户和村集体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此外,注重加强产销对接,着力解决产销脱节和卖难的问题。下一步,将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建设田头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产销对接的硬件水平。注重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不足的问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必须综合施策,强化财政、金融、保险、科技四大要素支撑。注重产业扶贫监督考核,着力解决工作举措不准不实的问题。产业扶贫工作涉及环节多、参与部门多,工作主要靠基层落实,必须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当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日”系列活动,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岗位,帮助其就业脱贫。

  各地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贴近基层群众需求,细化措施办法,强化实施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进村到户到人,落到实处。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提前谋划,将就业扶贫日活动作为党日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专场招聘等“六个一”系列活动;重庆市酉阳县结合对外劳务输出开通务工专车;广西桂林市精心组织“千企万岗就业大推荐”活动。

  各地通过印发宣传活页以及网上专题宣传、走村入户上门宣讲等方式,大力宣传就业扶贫政策。为扩大政策宣传效果,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组织专场政策宣讲;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深入街道乡镇进行宣传。

  活动期间,各地强化组织,为每一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提供就业需求登记服务,并确保信息入库,及时掌握贫困群众就业需求。同时,各地广泛搜集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岗位信息,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通过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等方式,促成贫困劳动者与各类用人单位人岗对接。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特地在人流量最为集中的原杨林老街组织招聘活动,将就业岗位送到扶贫对象的家门口;湖南省邵阳县把企业引到乡镇,组织31家省内外企业在岩口铺镇开展招聘活动,提供了近2000个岗位,500多名贫困群众参与活动,很多求职人员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韩秉志)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我在改革开放时代长大|就业观    2018年10月03日
  • ·稳就业 多措并举挖掘潜力    2018年08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