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6大河对话”主题论坛:构建国际开放平台 共促大河文明传承

2016年10月0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一条河流的存在都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地景相互作用的具体呈现。数千年来,人类各具特色的文明几乎全部起源于伟大的河流。而今,随着时代变迁、文明演进,大河流域的文明如何可持续发展?在刚刚结束的首届“2016大河对话”主题论坛上,来自全球15个大河流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河流域经济、文化、生态的演变轨迹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想碰撞,并提出了建议与构想——

  嘉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方代表 迈克尔·特纳

  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 肯尼斯·贝林

  牛津大学教授、世界水理事会理事 大卫·格雷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科学助理 艾德里安·施密德·布雷顿

  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 万 勇

  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殷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 郑守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钮新强

  大河孕育城市文明

  为什么要关注大河这个主题?大河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肯尼斯·贝林:人类所使用的淡水资源,其实只占到地球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三,但人类重要的文明发展进程,都是围绕着这万分之三而发生的。可以看到,伟大的城市,大都在大河之畔。比如塞纳河畔的巴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哈德孙河畔的纽约,还有长江边的武汉。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这些数千年前相继出现的文明,与其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如说是大河泛滥的成就。依赖着地势的走向一路蜿蜒奔向大海的大河,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泛滥,给河谷地区带去了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平原里生长的万物。随着人口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城市、文字、国家制度纷纷出现,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现代人口中所说的文明。

  迈克尔·特纳:城市因河流而诞生,文明随城市而勃兴。古代早期的城市,都会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建造。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殷鸿福:世界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毫无例外都是文明的发祥地。武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3500年前建城以来,依托长江、汉水不断发展壮大,武汉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大河是地球系统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人类家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一条大河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独特性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多样性的发展,而这个世界的基础便是多样性的和谐工程。独特性本来已经存在,但是要达到和谐共存和相互补充,还需对话来解决各种问题。

  搭建合作新平台

  大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流域地区合作。此次“大河对话”,流域各地区达成了哪些共识?会有怎样的作用?

  艾德里安·施密德·布雷顿:莱茵河治理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实现很好的跨国合作,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迅速行动,并加强合作,可以是两个政府之间,也可以是省市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合作。这样才能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力量结合起来,从而找到正确积极的解决方式。

  大卫·格雷:所有大河文明之所以在几千年前得以发展,是因为管理水资源所需的技巧使经济社会的力量变得强大。如今,从河流起源至大海沿岸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合作将会建立强大且稳定的国际社会关系,形成一个分享利益而非分享河流的国际社会。

  迈克尔·特纳: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大河流域资源的管理关系到世界生态、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发展。因此,大河流域文化遗产研究、大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大河资源的利用变得日益重要。如何让世界大河之水“活起来”,进而造福整个社会?关键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交流思想与倡议。很显然,武汉在搭建世界范围的合作网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次“大河对话”发表的《武汉宣言》,将对河流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大河流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促进文化与自然、生命之源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构筑大河流域城市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加强城际创新协作,促进文化、科技、教育、旅游、创意产业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河流域城市之间的平等经济合作和共同繁荣。

  二是共享大河流域水土、水运、水能等资源的管理、开发、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经验;执行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措施,特别是水灾防治措施。

  三是签署《大河流域博物馆合作备忘录》,建立国际性的文化遗产合作和创新平台,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是建立大河流域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长江中心,将以上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与2011年联合国《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结合起来,以促进大河流域及邻近区域的生态保护,实现包容性、安全性、有弹性、综合性、可持续的发展。

  在保护中谋发展

  大河是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如何既保护生态,又保持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艾德里安·施密德·布雷顿:1870年前后,莱茵河成为了“下水道”,整条河一度只剩下3种鱼。对如此严重的污染要怎样治理?首先,无论工业还是生活用水,人类都需要学会节约,用更少的河水做成更多事;其次,提高河水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莱茵河沿岸的国家纷纷建造各自的下水系统,从而将污染物分离并去除。

  此外,听取多方意见、共同协商也是成功治理莱茵河的秘诀之一。莱茵河由南到北流域内的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典、奥地利等均是莱茵河保护委员会成员,各国专家会定期面对面坐下来,相互分享治理河流的经验,并将河流治理和经济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科技的发展去治理河流工业污染,通过交流协商才取得如今的成果。

  郑守仁:目前,长江干支流上已经修建起5万多座水库,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20%,水能资源利用已经达到技术可开发量的50%。同时,内河航运货运量连续10年处于世界第一位,2015年达到了每年21.5亿吨。可以说长江水资源基本满足了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我国明确提出生态保护优先,在国家新的治水战略和长江大保护前提下,将开展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和保护战略研究,力图通过流域综合管理,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抗旱与长江保护的关系,减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同时,将借助“大河对话”武汉论坛,借鉴和学习国际大河流域保护经验。

  钮新强:“河之行有古今之异,河之性无古今之殊,故治河无殊理”。我们要学习古代贤人的治水理念和智慧,并与现代生态文明有机融合,指导当代治水实践。

  促进人水和谐共生是保持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等做法,推进海绵城市、生态流域建设;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和调度的生态问题;注重河流开发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己所不欲,勿施于江河。

  把好长江生态关

  武汉是长江流域的中心节点城市,是孕育长江文明的摇篮之一。与水共生,可持续发展,武汉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万勇:武汉是带有鲜明长江印记的城市,拥有深厚的长江文明底蕴。为更好地拥抱长江、传承文明,武汉市兴建了中国首座大河流域文明馆——长江文明馆,并发起设立“大河对话”武汉论坛,旨在打造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平台,众筹全球智慧,携手长江流域兄弟城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为传承长江文明、弘扬大河文化,贡献武汉力量。

  具体来说,围绕长江水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武汉从四个方面展开工作,归结起来四个字:调、提、净、连。

  调,产业结构调优。武汉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以此来实现工业废水总量一降再降,同时推进废水循环综合利用。

  提,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正在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攻坚计划。与此同时,提倡节约用水,少用少排,少排少污染。到2020年,实现“一张干网全覆盖,两江水源得保护,三镇湖泊不纳污”。

  净,控制减少农业污染。武汉要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有机生态的都市农业。武汉将利用创新方式,组合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广清洁种植方式。

  连,河湖相连、蓝绿织城。武汉实施“蓝网工程”,严格落实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实施“绿网工程”,构建郊野—城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

  涓涓细流汇长江,滔滔江水奔大海。武汉将为长江把好生态关,推进生态长江建设。(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