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重庆黔江:红军精神永流传丨金记者长征日记

2016年10月02日 13:00   来源:经济日报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9月下旬,记者走进黔江,在这片西南的红土地上,沿着红军的脚印,用虔诚的心、清亮的眼、坚定的脚步,去感受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了解红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在黔江区水市乡海拔1000米左右的水市社区,记者看到了立在山头的“红军树”。这是一棵树龄200多年的皂角树,经历百年风霜雪雨,现在依旧苍劲挺拔。

   ▲黔江红军树。

    站在“红军树”下,71岁的黄炳成老人给记者讲起了贺龙元帅四到水市水车坪,并率领红三军夜渡阿蓬江的故事。

   ▲黄炳成老人(左)向记者介绍贺龙四到水车坪的历史。

  1914年秋,贺龙第一次到水车坪。刚走上革命道路的贺龙(当时叫贺云卿),由新结识的家住水车坪的好友贺兴瑞带领,一行6人装扮成商人,从湖北鹤峰来贩买山货、骡、马,在石琢之客栈住了10天,并和石琢之(黄炳成的外公)建立了友情。

   ▲扎西会议会址。

  贺龙第二次到水车坪是1916年8月。当时贺龙为了加强革命队伍的装备,来到水车坪请石琢之帮忙去彭水、贵州沿河一带收购一批战马。1917年,贺龙再次来到水车坪,他在石琢之家住了一宿。第二天拂晓就离开水车坪去了武汉、南昌、广州等地,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1934年5月6日天黑时,贺龙第4次来到水车坪,此时他率领红三军准备攻打彭水。当晚,贺龙在“红军树”下向全军作攻打彭水的誓师动员报告。讲话中,贺龙指着皂角树坚定地说:“我们红军就要像这棵苍劲的皂角树,经得起风吹雨打!”

  这里是红军战士曾经战斗的地方,如今我们的幸福和平如他们所愿。黄炳成老人说,革命先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以自己无畏的精神和热血投身血与火的斗争中,这一切都激励着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加倍努力奋斗。

  离开水市乡,记者来到了位于黔江区冯家街道的万涛同志故居。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大院。大院四周,围有砖土结构的高墙。院内分为正房、转角、厢房和前厅,中有天井小坝,总建筑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23间。

  

  

   ▲万涛故居。

  万涛原名万诗楷,1904年1月20日出生在黔江冯家坝桂花树,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政委,是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走进万涛故居陈列室,一张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扑入记者眼帘。照片上的万涛一身长衫,头戴浅色博士帽,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这张照片是万涛在重庆求学期间寄回来的,万涛的妻子冉启秀珍藏了整整60年。”万涛故居宣讲员陈韬说,万涛在新婚后不久就离开了,再也没回来过,“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革命事业,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万涛故居已经成为革命烈士故居纪念建筑之一,成为阿蓬江流域的一道红色文化遗址景观。陈韬说,万涛故居一直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清明节、党的生日和八一建军节期间,重庆市、周边区县和黔江区相关部门都会组织干部职工和学生,来瞻仰万涛故居,缅怀革命先烈。

   ▲黔江区中坝家园高山移民安置点。

▲黔江冯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勇(左)向记者介绍扶贫搬迁情况。

 

  红军精神如今已经成为黔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激烈这当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继续前行。红军树、万涛故居、红军渡、中坝高山移民安置点……一路走来,记者的心灵无时不被震撼和感动。重走长征路,我们寻找先烈的精神,体味着他们的情怀和理想,也激烈着我们不懈奋斗,在新的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来源/经济日报(文、图、视频:吴陆牧)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