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数据分析将成"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工作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沈阳:大数据分析将成"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工作

2015年04月02日 13: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日讯 由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主办,中粮集团忠良汇承办、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九届国资微沙龙在北京举行,聚焦“互联网+”。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教授沈阳在会上做了“互联网+的舆论分析”主题演讲。他表示,在所有的产业发展当中,信息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最紧密的,其次是生活消费、生产服务、公共服务,以及第一、二产业,不同产业跟“互联网+”的结合有所区别,可以用“互联网+”的相关研究模型分析行业细分领域的成熟度。未来,智能设备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智能互联网的入口至关重要,大数据分析将成为“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研究工作。

  以下为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今天下午跟大家做交流,今天的话题非常有意思,是互联网+。在我看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互联网还太一样,互联网的量级到10亿,在中国来说就是顶峰了。智能互联网,可能极限是在百亿和千亿。所以互联网+从目前来看仅仅只是开始。今天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就是整个互联网+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产业,对民生,大数据的影响。我自己理解,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非常有价值,这是中国社会提出来的跟西方的互联网世界并列齐驱的一个概念。比如说德国提了“工业4.0”,中国提了“互联网+”,以前美国提“信息高速公路”,我想这是第一个价值,就是跟西方在概念上达到了并列齐驱的程度。第二个价值,互联网+这种概念的提出,使得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我们原来很多概念,比如媒体融合,其实更多包含的概念是从媒体的角度去关注新生事物。互联网+是从新生的互联网去看传统行业,谁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三个价值,互联网+把我们以前的一些互联网的概念统和在里面。比如O2O的概念,比如众筹的概念,包括跟大数据相关的概念,包括传统行业的改造,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是非常有价值的议题。

  在这个里面,互联网的舆论量是非常高的,整个移动互联网,包括互联网本身的舆论量是非常高的。我们发现在近期,克强总理谈到互联网+之后,公众对互联网+的关注马上达到高峰点。在互联网+模式下,金融,医疗,教育,汽车等各个行业都在跟互联网进行非常紧密的结合。我自己也在想,我们现在社会当中主要的新思想来自月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研究机构,比如说研究国家政策的一些机构,当然他们可能会提很多概念,比如“一带一路的概念。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互联网领域,往往很多新的思想是从互联网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再去看网民,比如说79%的用户在醒来的15分钟之内都会使用手机应用。我自己每天一睁眼就摸手机,这是我的习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越来越多人正在成为手机控。我的小孩儿跟我开玩笑说“爸爸,你不玩儿手机的时候还是挺可爱的”。互联网+跟我们的生活是秘密相关的,但是从产业的角度,从政府的政策支持的角度来说,它的提出实际上还略显得滞后于我们的生活,今后是大幅度提升互联网+的时期。

  在所有的产业发展当中,跟互联网相关的可以明显的看到就是信息产业结合得是最紧的,其次是生活消费类,还有生产服务,还有公共服务,还有第一、二产业。不同产业跟互联网+的结合是有所区别的,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去进行一个各个行业的互联网+的成熟度的判断。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说,我们也可以用这个互联网+的一些研究模型去分析这个行业当中的一些细分领域成熟度的状况,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从互联网角度的创新,跟互联网+的结合,有哪些地方可以结合?比如服务模式,有很多跟服务相关的领域可以跟互联网磨合,互联网可以把碎片资源进行互联网的整合。比如假设我们做一个碎片时间的拍卖网站,比如一个小时多少钱,网友就可以买这个时间,就可以约你到咖啡店去聊天,网友可以给你评分,然后把剩下的金额给你,这样就实现了社会化评价和个人碎片时间相结合的我们说的服务模式。这种众筹的服务模式,在很多利用碎片时间的领域当可以实现。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在家里需要医院,可以通过APP来进行呼叫,需要厨师也可以通过APP来呼叫,在服务模式上,我个人觉得这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互联网+当中的技术对各个领域的渗透,比如在座的有很多是垂直媒体的老总,垂直媒体跟互联网+的结合非常紧密的。互联网+一方面的技术平台可以改变整个媒体的生产流程以及评价过程。同样的,互联网+也可以改变我们对于包括传统媒体本身的认知。我们传统媒体比较习惯于收费,但是互联网+的思维是什么?更多的是开放和免费,包括思维也好,包括机制上,我个人觉得包括央企在内,包括政府机构,做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机制,怎么样有一个好的机制实现互联网+,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在机制上怎么包含互联网已经有的机制,这是今后的一个难点。

  在创新当中,可以看到加医疗的话,包括远程医疗,“特别”是什么,是对个人经验要求很高的一些行业,碎片的利用会比较充分。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传统的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APP来呼叫,有中医来给你提供服务,每个中医都有评价,有价格。如果他有远程的传感设备,你甚至可以让中医给你把脉。如果有脉相的数据库,可以判断出你这个脉相代表的病症。通过互联网+,我们甚至可以解决一部分个人的定制问题,包括金融这块,包括教育。教育可以看到现在整个高校的教学当中,大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在刷手机。他好听在听你的课,但是也在盯着手机。高校里总结了一个共识,老师讲课的质量跟学生阅读手机量是成反比的。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教学跟我们的手机,跟我们的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假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安排两个屏幕,一个屏幕是老师讲课的时候跟学生展示幻灯片。另外一个屏幕是学生在上课时候的吐槽,形成头脑风暴,只有做这种互联网+的改造,也许课堂才能恢复原来大家感觉到大家参与度比较高的程度。

  总体上,互联网加教育的空间非常大。比如浙江有一个教授开了一个新媒体的课,实现我们的知识在网络当中快速传播的过程。也许再过三、五年就会出现有海量学生的课程。

  还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加体育,比如万达的电影院正在做改造,把我们中间取票的环节,以及验票环节取消了,拿着手机就可以进去了。包括酒店也是类似的,拿着手机,到了房间,这个房间的锁是智能的,用手机一按,这个房间的门就开了。感受到移动互联网加上旅游,都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包括交通,还有娱乐,刚才也有网友谈到娱乐的互联网+。

  我们自己也关注得比较多,包括农业和工业。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就是连接一切,也可以理解成加一切。很多东西都要跟互联网+连接起来,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谁能够取代我们现在微信的地位,得出一个结论,今后智能互联网的入口也许有可能颠覆微信。智能互联网的入口在哪些地方?比如说智能眼镜,就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最大的入口,能获取外界信息要么通过眼睛,要么是通过耳朵,像这样的方式,获取的信息跟我们从手机上获取的信息不太一样,手机虽然现在是我们的“器官”,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可以离开你的。如果说现在获取信息越来越贴近你的眼睛,对你的黏性就更高了。对于智能眼镜,特别是更加贴近你身体的,越贴近你身体的设备,跟你的联系是最强的,这是我们今后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所以人跟人的连接,人跟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人跟服务的连接,都可以互联网+来解决。我们发现智慧的民生的平台,第一就是我们的智慧的人生,每天的出行,日历的管理,日程的管理,我自己现在没有一个很好的日历管理的系统,所以很多时候时间安排不太好。从个人的智慧人生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再到整个智慧的社会也好,国家也好,再到智慧地球,这是一整套的连续的扩展模式。从这里可以发现比如智慧民生当中,会有很多和互联网+有关的,比如企业内部的管理,员工的绩效考核,还比如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会有很多相关信息,比如地理定位的数据。包括公共服务平台,这都是可以看到的,整个互联网+涵盖的内容。

  如果我们再分析一下,智慧民生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涉及到的若干的点,包括酒店,餐厅,餐厅今后越来越多,它的互联网+会细到什么程度?我们用的每一个餐具都可能有传感器,这个盘子可以全程去进行跟踪。比如说智能手环跟手机设备已经有连接关系,可以随时进行连接。其实我们现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一个智能设备不太合理,因为你的智能设备一旦掉了之后,可以通过另外的智能设备进行呼叫,我们认为互联网+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

  我们团队最近分析了一下,国内各个城市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我们大致分析了一下,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没有算出来。比如生活方式方面,交通出行方面,有没有提供一些服务,我们在做初步的统计。最近统计了一万个左右的服务号,我们去统计到底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因为微信的服务号在搜狗的搜索当中很难搜索得到,我们是人工去做的分析,分析各个城市的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的成熟度是什么样的。比如我们分析了一下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的一些在各个城市当中提供的服务,比如说做户政的,包括生活缴费,包括出入境,包括天气。我前段时间也在想不同的平台都可以提供互联网+服务,谁最后成为主导者?有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转化。不同的平台,比如有的平台流量很高,有的平台流量比较低,谁能够真正成为大家都使用的服务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转化的场景。比如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国资委要看今天演讲嘉宾的名单,需要我们关注他们的账号,然后推送一个关健词,大家都需要成为国资小新的粉丝才可以看到。怎么样让我们的互联网+具有更好的转化场景,这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

  还有很多,我们给了很多案例,包括百货的,快递的,包括校园的。比如说快递行业,我们现在有很多快递公司,在整个城市布局,可能每个平方公里都布局了一个人,现在打110的速度跟打快递的速度的不相上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快递已经到了第一个程度的互联网+的情况,但是今后可以想象一下,整个快递行业会面临更大的互联网+的变革。这种变革就在于怎么通过无人机配送相关物品到你家的门口,我们需要用互联网去连接平常看到的人也好,物也好,以及服务。

  在整个互联网+当中,还是要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我个人觉得互联网+可以分析什么内容?包括这么几个层面。最底层的是传感器数据,昨天我跟体育口的人在聊,国外现在的体育比赛,在场外装一些传感器的监测设备包括视频的监测设备,可以快速的得出每个队员的非常细的数据,这是做互联网+的最基本的工作。之前有一个环保纪录片非常火,有个记者跟我聊他用的数据是外国提供的。我说有一些数据,我们很多人是被迫的去用外国的数据,为什么?因为只有外国才提供类似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国对于我们互联网周期性的进项的数据是很少的,查1996年某个大学首页的信息,在国内基本上是查不到的,必须要到美国的网站上才可以查到。对于我们的互联网+来说,最基本的工作还是数据,这种数据首先是来自于我们的传感器,来自于日常收集的基础数据,这是第一个层面。

  有了数据之后,我们再上升到第二个层面,就是抽象出来的一些数据,包括我们能够抽象出来的模型数据,这些模型数据再进行深入挖掘,就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再往上去做,我们可以做数据的预测。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收集到的政务媒体数据,可以统计出中国政务媒体的发展程度是怎么样的,可以判断出哪个地区的领导,政务新媒体的意识是比较强的。哪一个成功的政务新媒体背后一定有个开明的领导,这样就可以分析出领导人对新媒体的态度。当然还可以收集网站的数据,然后跟我们政务微博数据进行分析,也许可以得出很多很好玩的结论。前段时间我碰到腾讯研究院的人,他们在分析中国地级市移动互联网的程度是比较高的,比如某个地方移动互联网的程度高,就可以知道那个地方的人,如果都在室内,马上可以得到每个城市的宅男宅女的指数。

  我们自身最近做的研究,包括微博的数据,大概有一亿多的数据,大概接近100万左右的数据,还有APP的数据,我们现在已经接近100万左右了。我们最近会增加一些新类型的数据,希望在数据层面能够对互联网+也好,对智慧城市也好,智慧民生也好,做全局性的分析。比如我们从APP的数据中,分析中国下载量最高的100个APP,看创新点到底在哪儿。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很多APP没有巨大的创新,往往都是微创新。微创新的迭代速度,比如说某一个产品微创新的迭代速度,本身就决定了竞争力。在这个里面可以做很多工作,包括央企的分析,也是可以做的。包括一些内容的分析,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去探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互联网+,我们可以对112家央企,分析他们在互联网做的一些举措,领导的一些表态,具体的市场举措。这些数据当我们拿到之后,我们可以得出每家央企对互联网的亲近性是怎么样的,策略大概是什么样的,还需要跨接产业属性,我个人觉得用这些内容数据和指数数据做互联网+的分析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包括有新的提法,比如说用户需求的反馈,包括场景的模拟,包括终端的泛化。比如我们的桌子,也可以成为一个终端。最近几年的演变速度是比较慢的,但是长期来看我是比较乐观的。互联网+已经给我们央企也好,给我们社会也好,给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我们需要具体落实到某一个非常细的应用,结合这些应用推动我们的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扩张。

  谢谢大家!我的介绍就到这里!

(责任编辑:李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