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7 > 林权改革 > 各地改革 > 正文
 
从"啃山头"到"卖生态" 浙江临安林权改革的故事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7月10日 16:28
李亚彪
    在太湖之源白沙村,村民们望着满目的苍翠,永远不会忘记在过去20多年间,他们是如何从“啃山头”砍树到学会“卖生态”的。

    现在的白沙村人均收入达1.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夏玉云说:“从前‘靠山吃山’,差一点丢了饭碗;现在‘靠山吃山’,却端上了金饭碗——关键看怎么一个‘吃’法,是林权制度改革带着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啃山头”啃伤了村民,啃伤了生态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天目山山麓,全村共有510名村民。由于太湖源景区建在这里,白沙村又被称作“太湖源头第一村”。

    1.4万亩的山林面积占去白沙村区域面积的95%以上,过去作为贫困山区,砍树卖木材的“靠山吃山”方式,成为村民们谋生的唯一出路。

    说起砍树,45岁的村民吕建中仍心有余悸。十几年前,吕建中雨后上山砍树,准备扛到大路上卖,在山上滑倒,被木头砸伤致残。此后,吕家生活更加困难。

    “吃亏的不仅仅是吕建中,过去大伙越穷越砍、越砍越穷,仿佛成了一个怪圈。”白沙村村委会主任夏小孝说。直到1987年,村民人均收入才只有814元。

    由于过量采伐,大批天然林被毁,复层林变成了单层林,森林质量大幅度下降,带来的是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生态恶化。

    白沙村属于山区,平均坡度大于30度,当地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随着山上树木一片片倒下,大自然的惩罚随之而来:1988年和1990年,两次山洪暴发,白沙村房倒路垮,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眼看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91.9%降到1988年的90.4%,大家的腰包依然没有鼓起来,白沙村人终于醒悟过来:这种砸自己碗、吃子孙饭的生存方式该结束了。

    “山定权”定住了树根,定住了人心

    早在1983年,白沙村就根据浙江省林权制度改革统一部署,将1.2万亩集体山林承包到户,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

    山林到户了,为什么村民们砍树的斧头还没有收回来呢?临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王安国带着疑问来到白沙村。

    “林地分下来时,我是又高兴,又担心。”村民刘雪章说。高兴的是自己不用再挣工分了,担心的是这些林地将来还会不会是自己的。在刘家后山上,他连砍带拔,一支新竹也不留,一根幼笋也不剩。当时在刘雪章心中,这片山不用培育,用一天是一天,说不定哪天承包政策一变,金凤凰又成了别人的。

    王安国明白了:村民们担心承包政策像月亮一样,初一和十五不一样。要真正改变传统砍树谋生之路,关键要让村民相信国家林改政策不会变。

    在王安国的帮助下,白沙村向村民宣传山林到户的政策不变,同时号召大力发展非木林产品。村民夏宏根在科技人员帮助下,成为全村第一个笋干竹低产林改造科技示范户,改造后的一亩笋干产量从七八斤上升到40斤。

    有了示范,村民们积极培育笋干、茶叶、山核桃。到1996年,人均收入达3455元,非木质林产品收入占90%以上。连刘雪章也放弃了砍树,把承包山的低产林改造成了丰产林,笋干收入翻了三番。

    2001年第一轮承包期快到时,白沙村在政府和林业部门支持下,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承包期,并颁发林权证,村民们真正吃下了定心丸,进一步激发了大伙保护森林和开发非木林产品的积极性。

    “林流转”转出了产业,转出了财富

    在村民吕建中家,原先低矮破旧的小屋,现在变成了两幢旅馆式的楼房。吕家靠着这两幢接待游客的楼房,加上卖茶叶等特产,年收入已达12万元。

    “吕家只是白沙村一个小小的缩影,全村有70多户从事‘农家乐’特色旅游,这都得益于山林使用权的流转。”村党支部书记夏玉云说。

    夏玉云看到,白沙村是一个纯山区,单靠非木质资源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大。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本诺沙在一次考察中,提出开发生态旅游的建议,给村里带来了新产业、新机遇。

    游客会到这个小山沟吗?当初村民都心存疑虑。1998年,白沙村在各级部门扶持下,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大步:将2000多亩山林使用权转让给投资商,流转年限为25年。当年,杭州一家公司投资开发了太湖源景区。

    随着一批批游客从沪杭等地赶到白沙村,村民们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建成茶室、旅店、山货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游客们看风景、住农家、买特产。2001年,白沙村延长旅游公司山林使用权到50年,使生态旅游和森林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140万元。

    林权流转让每一个白沙村人尝到了甜头。有一个自然村海拔900米,交通不便,村民只有21人,却守着上千亩山林无钱可赚。村里将林权转让给投资商发展高山花卉,大伙又拿租金,又打工挣钱,人人有了双份收入。

    现在的白沙村,一幢幢农家小楼掩映在树丛中,一座座山林郁郁葱葱,一拨拨游客流连其中,一张张村民的笑脸洋溢着富足和谐的神情。从卖山头、卖山货到卖生态,白沙村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来源:新华网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