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7 > 林权改革 > 各地改革 > 正文
 
辽宁林权改革资本意义透视 配套改革快马扬鞭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7月04日 07:05
王晓强
    盛夏6月,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红石镇大韭菜沟村10组,村民联合成立的合作林场经营正火。县林业局林改办主任孙善福说,参股的农民把林权证在林场抵押,林场按照股份进行收入分配,这一方式正在成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新模式。农民也开玩笑地说:“自从成立了林场,俺们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当上了股东。只不过依靠的不是股票,而是绿色的山林。”

    不仅仅是大韭菜沟村,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六家子村也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山还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俺要像耕田那样耕山,林改使咱有了致富的空间,但愿这山能世代相传,林业政策不会改变。”

    顺口溜所说的“我的”,体现出我省集体林权改革的资本意义。源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省目前在改革地区形成了资本聚集、流转灵活、经营有序、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认为,集体山林目前正由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转变为农民致富的资本。过去农民拿鞭子赶羊上山,山秃民不富;现如今,农民开始资本运作,“赶金上山”。森林这个“绿色银行”农民随时提取现金。林改以来的实践证明,集体林权改革真正让“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资源盘活方成资本

    我省有集体林面积9000多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86.5%。全省农村人均林地面积4.3亩,是人均农业用地面积的1.4倍。山区人均林地面积大多在10亩以上,是耕地面积的几倍、十几倍。

    发展山区经济,是做耕地文章还是林地文章,答案不言自明。在我省东部山区的丹东市,92%的森林资源权属为集体所有。这些活立木相当于150亿集体资产在山上,人均可达1.7万元,林地潜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盘活这部分林地资产,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资本优势,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意义十分重大。

    王文权说,全省集体林森林蓄积价值800多亿元,过去由于受体制的制约,林业成了“只存不取”的“绿色银行”,影响了林农收入的提高,同时造林难、育林难、护林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农民还编出顺口溜:“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归我,我不营林;责不连我,我不护林”,折射出产权明晰之前的尴尬。

    无论从生态效益考虑,还是从解决山区农民致富问题出发,集体林权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从2005年3月开始启动试点,到2006年下半年全面展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截止到今年5月,全省共完成确权到户主体改革面积5007万亩,占应改面积的63%,全省已有7105个村完成改革,218万农户、750万农民参加了林改。全省林权证发放51.3万册,涉及面积1065万亩。

    农民挺进资本市场

    对于集体林权改革,我省一直坚持“保护是前提,利用是重点,流转是关键,效益是根本”的策略。林地在改革中和改革后进行确权、流转,越来越多的农民站在拍卖台前,挺进资本市场。

    昌图县傅家镇友好村地处昌图县西北风沙区,在林改以前,森林及林地由村集体经营,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不高,年年造林不见林,盗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群众迫切盼望林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变。

    2005年年末,友好村作为全镇林改工作试点村开始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到现在,村里的农民都能向记者讲述出当时进行拍卖时的场景。在经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评估作价等环节之后,从2006年3月15日开始,集体林地进行竞价拍卖,农民购买林地、林木的热情十分涌跃,大部分林地、林木在第一轮拍卖过程中就转让到了当地村民手中。全村集体林地改革完成率为95.8%,80%以上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到本村农户。

    据统计,友好村林改以后,已在林下种经济作物1500亩。平均每户每年可以从林地中获取1000至1500元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村集体收入145万元,用于免费安装闭路电视,给村小学校安装远程教育设施,为农村低保户建房,维修农村交通道路等各种公益事业。

    省林业厅林改办主任张洪生说,集体林权改革把资本向山林集聚,架起了林区振兴和林农致富的金桥。全省800多亿的森林林木资产,平均分配给2000万的林农,人均增加收入可达4000元。有的林农说,这次林改分到的山林相当于3年的农业收入。

    “我们”的山林变成“我”的,资源盘活后产生的效益立刻显现。林权改革还让农民由过去的“不敢投入”转变为“舍得投入”。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非公有制投入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达15亿元,是去年的两倍。去年全省特色林业产值达到55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川里村通过改革,全村人均占有林地面积达到13.3亩,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向山上的投资明显增加。仅改革后两年,全村每年人均向林地投入达到320多元。全村发展林下参、细辛、五味子、沙参等药材,栽植大叶芹、刺龙芽等山野菜,并进行果园改造和发展蘑菇等食用菌。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350元,其中人均涉林收入为2610元,占人均收入的60%左右,比改革前两年的人均收入增加825元。到2010年,全村人均涉林收入将达到8000元,成为全省的林业样板示范村。

    配套改革快马扬鞭

    与其他经济权利不同,林权是一种产权形态,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我省林权改革的主体改革完成后,林木林地确权到户,而林农如何经营林地、处置林木、获得收益,怎样确保林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配套改革加以解决。

    宽甸县林权改革的配套改革走在全省的前列。到今年5月末,全县完成改革面积454.9万亩,占林改任务的69%。去年7月,他们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集信息发布、林权交易、林权登记、林权抵押贷款、中介服务为一体,为加快森林资产由存量变流量,由流量变增量,推进林业经济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目前,宽甸全县很多农民向金融部门申请林权证抵押贷款,向林地投资发展产业。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5日,该县林业要素市场已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110件,放贷金额1300万元,抵押森林面积22829亩。到年底,全县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将为农民放贷3000万元。除了林权证抵押贷款外,他们还已办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1229份,流转面积23.9万亩,流转金额6800万元。

    通过配套改革,我省将有越来越多的宽甸县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这样的配套改革典型。今年1月24日,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启动仪式上,本溪市城市信用联社现场与4户林农签订了林权抵押贷款合同。这4户林农不仅可以从银行获取林权证抵押小额贷款,而且还将得到政府财政的贷款贴息,贴息幅度为50%。通过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本溪市为林农建立了一家“绿色银行”。

    省林业厅林改办主任张洪生说,我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的市县已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配套改革上来,围绕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规范的森林资源流转体系、林业发展的支持体系、科学高效的林业管理体系等开展试点。

    据介绍,我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重点在五个方面:一是积极组建专业协会,目前林改进展较快的本溪、丹东、抚顺等市分别成立了板栗、鹿业养殖、林蛙养殖、榛子加工和中药材协会,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家庭合作林场解决了采伐限额零分统用、森林经营作业单户合管、产业信息技术匮乏等问题。此外,改革的重点还体现在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开展以林抵押贷款试点和积极支持发展林地经济这三项上。省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4000万元支持林地经济发展,辽东地区各级政府扶持林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今年辽东地区6个地级市财政和15个县级财政累计向林地经济项目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辽东中药材、菌类、林蛙、山野菜等项目已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来源:辽宁省林业厅)
 
来源:中国经济网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