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料堆 何时能移走?——吉林水泥企业走访记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熟料堆 何时能移走?——吉林水泥企业走访记

2014年07月11日 09:40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建材报》   曾蕴瑶

  4月17日,沈阳白天最高气温达到18摄氏度,大街小巷的行人已经换上了轻便的春装,然而在供暖还没结束的半个月之前,为了保障这个城市的温度,供暖机构与春寒做着最后的斗争。 此时沈阳的四周,还有44条新性干法熟料生产线在运行,煤炭消耗几乎占到水泥生产成本的50%以上。冬季的供暖燃煤和工业燃煤,如同城市的两个肺,在凛冽的寒风中困难地呼吸着干净的空气。

  在辽宁的三天,我们走访了被当地称作“三足鼎立”的两个企业:亚泰、天瑞和辽宁最大的民营水泥企业:大鹰。

  第一站是亚泰集团铁岭水泥有限公司,这个从小品中出名的“大城市”铁岭,实际面积只排在了辽宁省的倒数第二,如此一个关东小城的水泥密度却非常之大,熟料需求产能在70万~80万吨,但是整个生产能力在200万吨。

  工作人员带记者到一条正在运行的5000t/d的生产线前。耳边,听到最大的声音是鼓风机的轰鸣声;远处,运送矿石煤炭的传送带足有几公里长;眼前,有一些小山包似的熟料堆露天堆放在厂区里,当记者提出想过去拍一些熟料照片时,陪同的工作人员说:“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熟料堆,我们另一个熟料堆才像山一样高,最多的时候能存放80万吨,目前已经逐渐消化掉了,但依然可以看到曾经壮观的痕迹。”

  记者来到去年存放了50万吨的熟料堆,虽然顶部的熟料已经被挖走,只留下一堆一堆的小陡坡,像被人拿刀切过的一般,部分熟料已变成了灰白色。

  现场一为正在干活的工人告诉记者,熟料的最佳保存期只有一年,有些熟料因为堆放的时间长,性能已经大大衰减,只能当做辅料添加到生产中。“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记者问工人,“不知道,自从我进厂就是这样了,如果没有这些熟料堆,或许可以建个篮球场或者小公园。”年轻的工人想象出的画面令记者也憧憬起来。

  第一站的所感所闻,已让随行记者们的心情有些苦涩。离开铁岭,驱车向西,驶往东北辽河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中间过渡带——阜新,这里有辽宁本土最大的民营企业:辽宁大鹰水泥集团。一路上听说了不少大鹰掌门人的传奇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主人,如何在对手如林的市场中溃围破阵,闯出一片天地?记者的心里早已充满了疑问。

  怀着对“最大民企”的期待,我设想这里应该处处展现着气派。而当我们进入大鹰水泥的厂区,就像走入了影视剧中场景,六七十年代的老楼、老院、老树,连果皮箱都是旧模样,整个氛围都不像是水泥厂,好像是个校园。

  顺着工人手指的方向,我才看到在郁郁葱葱的树后露出的新型干法窑,工厂离的不远也没听到机器的轰鸣,“市场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主动限产、以销定产,有多大市场就生产多少,没有市场就不要生产。到了冬天,我们会根据销量限产,现在运行的两条线,一条2500T/D的做特种水泥,一条3200T/D的做建材水泥,阜新地区范围内,我们的水泥产量正好。” 果然,记者在大鹰的厂区没有看到堆积如山的熟料堆。

  辽宁调研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辽宁水泥产能最大的区域之一辽阳,车子经过辽阳市老城区的时候,我们就感到这里环境明显不如之前的城市,道路两边扬起的灰尘似乎把天空的颜色都弄得灰蒙蒙的。

  这里有8条5000吨以上的线,产能释放量非常集中,据一位行业人说,一座石灰石矿山周围,就有五六家大型的水泥生产企业。

  “停窑之后,员工的工资、五险两金都要照发不误,停产5个月要花费2000万,这2000万都要分摊到后面几个月的水泥价格上,如果有外部水泥企业和小企业的冲击,企业面临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采访结束时,已到了员工下班的时间,看着一群穿着工作服的员工拿着饭盒经过,辽阳天瑞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子君的担忧不无道理。

  结束在辽宁四天紧张而充实的调研后,我们感到大部分企业在期待水泥“错峰生产”机制的正式实行,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要方向正确,不论是路途遥远还是崎岖,我们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地。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