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9 > 城乡建设 > 城镇化建设逐渐加快 > 正文
中经搜索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城市建设

2009年08月24日 10: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青岛作为全国生态市建设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经济发达高效、环境洁净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宝钢环境奖等荣誉称号,所辖七区五市均被评为环保模范市(区),青岛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好评。

  一 牢固树立生态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念先行,把树立生态环保理念作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倡导绿色文化。把生态市建设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按照教育为先导、建设为根本、创建为抓手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和引导节约和环保的社会价值观念,使“健康生活、文明生产、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倡导绿色创建。把生态市建设与“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不断强化领导责任、监督检查、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对各级各部门既考核GDP又考核COD,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 积极优化生态布局。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生态功能的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当前我市正在实施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建设蓝色经济区这两大事关青岛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都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首要位置,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按照上述战略思路编制形成了《青岛生态市建设规划》,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二是坚持城乡一体。根据“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我市确定了城市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梯次拓展、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从市区延伸到农村,从沿海拓展到腹地,在城与乡、陆与海的统筹中实现积极有效的互动。特别是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同时,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涌现出一批生态文明先进村镇,促进了城乡之间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功能互补。以青岛中心城区为主城,崂山、黄岛、红岛为辅城,周边拱卫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组团,打造“一主三辅多组团”大城市框架,建设国际化、生态化、花园式现代化新城区。主城、辅城、组团分工合理、功能互补,以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三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一是严格环境准入。所有建设项目严格落实环保标准,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对市区老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重建升级,决不因经济发展而付出环境代价。二是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落实重点用能单位目标责任,强制淘汰明显高于同行业能耗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0.5%和4%。三是壮大生态产业。注重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科技型、环保型和资源集约型的新型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四是加强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抓好造林绿化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大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人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青岛生态市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把青岛建设得更加亮丽、美好。

(责任编辑:施晓娟)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赛思博律师事务所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大嘉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