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内衣 “标签虚标”玩猫腻

2025-03-07 08:1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 李燕京

  在当今这个时尚潮流与健康意识并行的时代,内衣正以愈发贴身、贴心的姿态融入女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女性内衣白皮书》显示,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女性消费者价值观的改变,我国女性内衣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4953亿元。

  产品丰富满足多元需求

  随着女性对自身身体认知程度的加深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内衣市场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

  某品牌内衣设计师刘宁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女性内衣细分品类可达200种以上。无论哪种款型的内衣,舒适、无感成为消费者追求的体验,无钢圈内衣凭借其柔软的材质与贴合身体曲线的设计成为市场新宠;无痕内衣以其简约、平滑的外观,适配各种紧身衣物,让女性在展现自信时无需担忧内衣痕迹。

  除了结构设计创新,内衣款式也日益丰富。运动内衣为热爱运动的女性消费者提供良好支撑与透气性能,有效保护胸部;睡眠内衣以柔软与宽松的设计,让女性消费者在睡眠中也能尽享舒适。此外,带有蕾丝、刺绣等精致装饰的内衣满足了年轻女性消费者对美的追求,增添其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根据消费态度和消费诉求的不同,目前内衣消费人群可分为七大派系,包括尝鲜多元、忠诚懒惰、品质追求、精打细算、舒适本真、精致时尚和功能为先。消费者在购买驱动因素、决策因素和内衣类型偏好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特点。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7.1%的消费者将舒适度作为选购内衣的首要标准,70%的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68.5%的消费者注重透气性。这一趋势推动传统钢圈内衣市场份额下降至35%,而无钢圈、运动型内衣增速达20%以上。

  设计贴心穿出健康

  随着女性消费者对于内衣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内衣的设计更加注重科学与健康性的融合。

  刘宁告诉记者,内衣设计师深入研究女性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通过精准的测量和数据分析,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曲线的内衣版型。

  在细节处理上,内衣设计愈发贴心。比如,内衣肩带的宽度和材质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在承受胸部重量的同时,不会对肩部造成勒痕;背扣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从传统的单排扣发展到多排扣,让女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调节内衣的松紧度。

  面料作为内衣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在不断升级。记者在市场上看到,有柔软、透气、吸湿性强等特点的天然纤维面料如莫代尔、竹纤维等,有能够抑制细菌滋生、预防异味的抗菌面料,还有能够保暖的石墨烯等新型科技面料。

  网易传媒联合猫人品牌与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24品质内衣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现代消费者希望购买的内衣具备耐用性、透气性、抗菌性、防过敏和吸湿等多个优异特性。因此,内衣从面料到设计都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成果,具有了更多功能性。

  高质量发展仍存短板

  随着内衣市场的繁荣发展,质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白皮书》显示,内衣消费市场中存在质量不一、穿着体验差等痛点问题。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女性内衣品牌抽检结果显示,有部分小众品牌存在质量问题;纤维含量问题较为突出。

  纤维含量反映了产品所用面料的材质构成,是消费者购买内衣时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女式内衣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情况公告(第5期)显示: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2.5%,不合格项目为纤维含量。2024年海南省流通领域女士内衣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有3批次产品不符合使用性要求,涉及的不合格项目同样有纤维含量。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纤维成分含量名不副实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企业缺乏严格的原辅料检验流程,过度依赖供应商数据,导致“标签虚标”;有的企业会为了显示产品的品质故意虚标;有的中小品牌生产、检测能力不足,过度依赖代工厂。

  女性内衣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时期,已经从追赶流行趋势升级到创新设计理念,从面料的快速迭代升级到完善质量标准。当下,内衣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和规范,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惠绵)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消费预警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性内衣 “标签虚标”玩猫腻

2025年03月07日 08:1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李燕京 文/摄

  记者 李燕京

  在当今这个时尚潮流与健康意识并行的时代,内衣正以愈发贴身、贴心的姿态融入女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女性内衣白皮书》显示,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女性消费者价值观的改变,我国女性内衣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4953亿元。

  产品丰富满足多元需求

  随着女性对自身身体认知程度的加深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内衣市场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

  某品牌内衣设计师刘宁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女性内衣细分品类可达200种以上。无论哪种款型的内衣,舒适、无感成为消费者追求的体验,无钢圈内衣凭借其柔软的材质与贴合身体曲线的设计成为市场新宠;无痕内衣以其简约、平滑的外观,适配各种紧身衣物,让女性在展现自信时无需担忧内衣痕迹。

  除了结构设计创新,内衣款式也日益丰富。运动内衣为热爱运动的女性消费者提供良好支撑与透气性能,有效保护胸部;睡眠内衣以柔软与宽松的设计,让女性消费者在睡眠中也能尽享舒适。此外,带有蕾丝、刺绣等精致装饰的内衣满足了年轻女性消费者对美的追求,增添其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根据消费态度和消费诉求的不同,目前内衣消费人群可分为七大派系,包括尝鲜多元、忠诚懒惰、品质追求、精打细算、舒适本真、精致时尚和功能为先。消费者在购买驱动因素、决策因素和内衣类型偏好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特点。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7.1%的消费者将舒适度作为选购内衣的首要标准,70%的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68.5%的消费者注重透气性。这一趋势推动传统钢圈内衣市场份额下降至35%,而无钢圈、运动型内衣增速达20%以上。

  设计贴心穿出健康

  随着女性消费者对于内衣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内衣的设计更加注重科学与健康性的融合。

  刘宁告诉记者,内衣设计师深入研究女性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通过精准的测量和数据分析,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曲线的内衣版型。

  在细节处理上,内衣设计愈发贴心。比如,内衣肩带的宽度和材质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在承受胸部重量的同时,不会对肩部造成勒痕;背扣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从传统的单排扣发展到多排扣,让女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调节内衣的松紧度。

  面料作为内衣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在不断升级。记者在市场上看到,有柔软、透气、吸湿性强等特点的天然纤维面料如莫代尔、竹纤维等,有能够抑制细菌滋生、预防异味的抗菌面料,还有能够保暖的石墨烯等新型科技面料。

  网易传媒联合猫人品牌与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24品质内衣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现代消费者希望购买的内衣具备耐用性、透气性、抗菌性、防过敏和吸湿等多个优异特性。因此,内衣从面料到设计都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成果,具有了更多功能性。

  高质量发展仍存短板

  随着内衣市场的繁荣发展,质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白皮书》显示,内衣消费市场中存在质量不一、穿着体验差等痛点问题。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女性内衣品牌抽检结果显示,有部分小众品牌存在质量问题;纤维含量问题较为突出。

  纤维含量反映了产品所用面料的材质构成,是消费者购买内衣时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女式内衣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情况公告(第5期)显示: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2.5%,不合格项目为纤维含量。2024年海南省流通领域女士内衣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有3批次产品不符合使用性要求,涉及的不合格项目同样有纤维含量。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纤维成分含量名不副实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企业缺乏严格的原辅料检验流程,过度依赖供应商数据,导致“标签虚标”;有的企业会为了显示产品的品质故意虚标;有的中小品牌生产、检测能力不足,过度依赖代工厂。

  女性内衣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时期,已经从追赶流行趋势升级到创新设计理念,从面料的快速迭代升级到完善质量标准。当下,内衣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和规范,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