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走基层”甘肃行 让国标扎根黄土

2025-09-29 14: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家标准走基层”甘肃行 让国标扎根黄土

2025年09月29日 14: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充分体现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标准建设成果,展示甘肃省企业积极通过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的生动实践,首次“国家标准走基层”活动在兰举行。沿黄河一路西行,记者看到一条条“硬标准”变成企业“真收益”——碳排降下去、收入提上来、投资引进来、标准立起来。

基层实践:国标落地绘就甘肃绿色化实景

初秋的甘肃土丘泛起点点绿意,如新生的“胎毛”覆于黄土之上。“今年雨水足,黄土坡都长草了,前几年可看不到。”当地人的话语,映照的不仅是生态降水的偶然馈赠,更是甘肃以国家标准为笔绘制的绿色转型实景。

图为甘肃兰州泛起绿意的土丘 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摄

在碳市场建设中,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环科院)深谙“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生命线”。该院协助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监管时,以引导、监督、帮扶重点企业执行碳排放核算标准为核心:通过建立企业数据定期核查机制、统一档案管理模板、开展数据质量专项帮扶,严保数据真实准确,为碳市场规范运行筑牢根基。

碳排放“硬约束”正转化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动力”。“甘肃多数电厂是早年建设,机组规模小、设备老旧,节能水平有限。现在省内22家电厂多数亏损,我们要做的是严格执行标准,避免因管理疏漏造成损失。”省环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机构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时会即时指出问题并督促整改,如燃煤皮带秤计量校准不规范问题,会要求企业按国标每月校准一次。标准引领成效初显:一批参与标准化建设的企业以碳排放标准为导向,通过能源审计、优化工艺、推广低碳技术,实现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下降”,更在节能降耗与碳配额交易中收获经济收益,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兰州金石资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金石”)副总经理邵文瑞表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系列国家标准的发布,是我们做好碳核查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石’和‘准绳’。”作为甘肃省最早在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技术咨询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兰州金石严格依据相关国家标准,为甘肃省内的工业企业开展碳核查工作,就像为企业做“碳体检”。例如,公司在核查一家电解铝企业时发现,其2022年原始上报的数据与依据国家标准现场核查后的数据相比,偏差达3.7%。通过采用最新发布的排放因子数据,重新核算后为企业精准“画像”,不仅帮助企业厘清了碳家底,也为后续参与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业革新:国标引领传统产业绿色突围

标准既是生态监管的“度量衡”,也是企业转型的“指南针”。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兰州铝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例子。“我们工厂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大西北建设的第一家电解铝厂。近年来,公司通过多项降碳与数智化升级改造项目落地后,极大改善了工作环境。现在空气清新,生态变好了,很多鸟在这落户,我们现在为头顶鸟窝太多而发愁。”兰州铝业总经理助理徐薇笑着说。记者注意到,兰州铝业厂房附近树木葱茏,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外,竟看不出一缕排放痕迹。

图为兰州铝业的老厂房老照片 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摄

电解铝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核心领域,国家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其设定了4543万吨/年的合规产能“天花板”。《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GB/T32151.14-2023)的正式出台,为有色金属行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绿色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国标”基础。自标准发布以来,兰州铝业将标准学习作为标准化应用的“先手棋”,通过“内部研讨+外部赋能”的双路径开展理论学习工作,并将标准条款转化为企业管理实践,全面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公司以“新兰铝”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抓手,累计投入5.97亿元,推动多项降碳与数智化升级改造项目落地,实现年降碳量超11.2万吨。

在国家碳排放标准的指引下,兰州兰石超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超合金”)走出了一条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公司将数字化转型确立为核心战略,依托国家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系列标准,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能源与碳管理系统,建立了碳排放智能核算模型,实现单件产品精确碳核算、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碳足迹追踪,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双降。

图为兰石超合金工厂内的数智化管理系统外部 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摄

兰石超合金新质部副经理吴佳智透露:“我们搭建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实时采集快锻压机锻造、电阻炉加热等全流程能耗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碳排放量精准核算,系统可快速定位高耗能环节,便于我们及时优化调整。目前,公司碳排放已较之前降低约10%。”兰石超合金在西北地区高端金属材料制造领域建成的首个实现超低排放的示范生产线,为高端金属材料制造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双化协同发展路径。

标准攻坚:抢占高端医疗装备国标话语权

在新标准立项领域,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泰基”)实现重要突破。据兰州泰基副总经理杨文杰介绍,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离子治疗系统并投入临床应用,一举打破离子放疗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端放疗装备国产化。

“离子治疗系统的粒子射线具备独特的剂量分布特性:射线进入人体后,前端能量释放平缓均匀,仅在末端特定位置形成能量集中释放的高峰,这一物理学效应被称为‘布拉格峰’。”杨文杰表示,凭借这一特性,粒子射线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直抵病灶、定点消灭肿瘤细胞,相较传统放疗具有更高的靶向精准度,是粒子治疗在物理学上的核心优势。

图为碳离子治疗系统模型 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摄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兰州泰基牵头的《医用轻离子治疗系统运行与维护要求》(20250882-T-469)国家标准项目立项并启动编制。杨文杰坦言:“该项国家标准关系到全行业及百亿运维市场的主导权,申报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如国际供应商的强烈反对、涉及多个专业标准化交叉领域等。”面对重重压力,甘肃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甘肃省药监局一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和专家汇报沟通,另一方面与国际供应商标准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最终通过立项审查。这是我国离子治疗领域首个立项的国家标准,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已邀请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专家赴兰指导,并协调国内20多家相关单位组成标准起草组,计划于明年3月完成国家标准制定,为高端医用装备产业及离子治疗事业发展贡献“甘肃智慧”。

“我们将积极争取主导更多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致力于把产品打造成和‘中国高铁’一样的国家名片。中国产品之所以越来越受认可,源于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的支撑,再加上稳定的质量与标准化体系,这让我们有信心让高端医疗器械走出国门,服务更多患者,这也是公司的核心使命。”杨文杰补充道。

“国家标准走基层”首场活动落地甘肃,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从黄土高坡到绿色生产线,从航空材料到高端医疗设备,甘肃把“国家标准”翻译成企业可读懂、可量化、可获益的发展密码。未来,甘肃将继续深入落实国家标准,推动更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标准扎根黄土,让绿色覆满山川。(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

(责任编辑:朱晓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