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能源汽车成消费投诉热点 售后服务不到位

2023年04月20日 07:13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陈晓莹 本报记者 李青山

  近日,广东省消委会发布《广东省消委会系统2023年第一季度投诉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售后服务投诉量最多,新能源汽车质量及售后、跨境网购和售后服务成投诉热点。

  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全省各级消委会处理消费者投诉89614件,同比下降4.2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286.02万元,同比下降1.46%。从投诉类别分析,2023年第一季度商品类投诉36326件,同比上升1.29%,占投诉总量40.54%;服务类投诉52574件,同比下降7.18%,占投诉总量58.67%。

  从投诉性质分析,2023年第一季度投诉量排前三的为售后服务问题(33558件)、合同问题(29557件)和质量问题(16255件)。售后服务、质量和虚假宣传投诉呈上涨态势,分别上升6.93%、5.01%和3.49%。其中,售后服务投诉量增长最多,增加2175件;而合同类投诉减量最大,减少5334件,但该类投诉仍有29557件,占总数的32.98%,主要集中在经营性互联网服务(14965件)、培训服务(2201件)和网络接入服务(2009件)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受追捧

  质量售后投诉增多

  《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各级消委会处理汽车及零部件投诉3901件,同比上升11.65%,增加407件,其中新能源汽车投诉增多,投诉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延期交车,存在交车顺序不透明、加钱插队提车等情况;二是行驶中断电、续航里程缩水、电池等零部件故障等问题;三是售后服务不到位,如新车保修期内不予维修、多次维修仍有问题、不履行“三包”责任等。

  对此,广东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时,一是综合考虑车辆返修率、售后服务质量及网点设置等因素,尽量选择资质齐全、规模大、信誉良好的经销商,尽可能使用原厂车辆和配件,减少质量问题发生概率;二是不轻信销售人员口头承诺,重要内容和条款写入合同;三是提车时要仔细查验车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注意证据留存和留痕,遇到消费纠纷及时依法维权。

  跨境网购需求大

  消费体验不理想

  近年来跨境网购逐渐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购物方式之一,伴随而来的是消费投诉增多。《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仅通过广东消委会“粤港澳大湾区消费投诉转办平台”转办处理的跨境网购投诉就有96件,超过去年全年数量。投诉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政策不明晰,体现在跨境网购政策复杂、指引不明确、责任主体模糊等;二是售后服务质量不佳,体现在消费者退换货受限,售后服务不到位,快递丢件、损坏申诉理赔难沟通等;三是物流服务和商品质量问题,体现在跨境货物运输繁琐、时间长,商品真假难鉴定等。

  对此,广东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网购跨境商品,要尽量选择大型、正规的平台,还要确认是否有商品品牌授权等凭证;要注意区分跨境电商企业、平台运营方和提供平台运营服务方等主体,仔细阅读用户协议、退换货责任规则、管辖和法律适用条款,仔细确认信息后再下单。

  售后服务不到位

  多领域投诉集中

  售后服务是影响消费者消费体验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部分企业不重视售后服务,导致相关投诉不断增加。《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全省售后服务类投诉33558件,同比增加2175件,涨幅6.93%,投诉量和增长量在投诉类别里均最大。售后服务类投诉主要集中在移动电话服务(3864件)、培训服务(1853件)、服装(1808件)、网络接入服务(1691件)和汽车及零部件(1634件)。投诉问题主要有:一是商家不履行“三包”政策规定,故意拖延退款时间、拒绝退换货等;二是商家不按约定履行送货或安装义务,或额外收取费用;三是售后客服难联系,问题处理时间长,工作人员态度敷衍。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一是仔细阅读售后服务条款,了解售后服务的具体内容,避免因不了解相关规定引起纠纷;二是保留好证据,包括购物凭证、保修单据、发票等,为日后维权留存有力证据;三是积极主动维权,如果消费者在接受售后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首先与商家沟通。若商家拒绝履行义务,可向消委会或行政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